长春的“大豆之路”曾将“豆城”美誉远播海外

09.12.2014  15:15

 

以上图片为长春图书馆《岁月长春》展览中展出的“大豆”运输图

 

近日,长春广播电视台在长春图书馆举办题为《岁月长春》的图片展览,其中有两幅收购和运输大豆的图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两张图片的背景都是堆积如山的大豆,不同的是,上面一幅的运输工具是骡马大车,下面的一幅是火车。两幅图片展现的都是当年长春“大豆之路”起点的壮观景象,而近代长春的“豆城”美誉正是来源于大豆贸易。大豆,既奠定了东北三省的经济基础,也成为近代西方列强在东北掠夺的目标资源。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对外经贸之路被世人所熟知,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成为国人引以为傲的民族特产。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近代曾经有一条通往欧洲、日本的“大豆之路”。大豆在近代曾是东北经济的支柱,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长春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大豆商品交易和中转运输的中心,在历史上,曾有“豆城”的美誉。

 

上千辆骡马大车川流不息

 

大豆”贸易演绎壮观景象

 

对长春历史很熟悉的陈学奎说,大豆交易的早期地址主要在伊通河畔的宽城子集镇,当时长春是吉林城以西、吉林柳条边外唯一设治的行政单位,吸引着临近的双阳、伊通、内蒙古等地的农牧产品、副产品在这里汇聚,其中大豆占首位。进入宽城子的大豆交易给收购商,收购商将大豆囤积于粮栈。当时长春周边的大豆产量远远大于本地消耗量,大量的大豆需要外销。

 

每年到了农历11月至来年3月冰冻季节,道路结冻,易于骡马大车长途奔跑。当地粮商把聚集到长春的大豆,用骡马大车运到辽河干流北部码头——通江口,或结队直接运到营口。营口开港初期,大豆主要销往香港和南方一些省市,但稍后,日本成为营口港大豆及其制品的主要输入国。

 

据介绍,这些大车,每车由3匹马至4匹马拉,有的多则7匹至8匹,还有10匹马拉的大车,载重每辆在1000公斤至3000公斤。当时的这些大车,登市高峰期达千辆左右,每天一辆接着一辆,从城内浩浩荡荡地出发。在这条通道的两侧,兴起了票号、当铺、大车店等服务机构。1892年成立的益发合大车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家,它常年日接待骡马大车百余辆,有客房、马厩和仓储库房。

 

陈学奎告诉记者,早期,这条大豆之路的起点在东天街一带,后来在大马路一带。当时的营口官员曾说,宽城子骡马大车队是营口运送贸易中最重要的车队。

 

长春,也因为大豆贸易而有了“豆城”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