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名人名街名楼” 藏在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录者

30.11.2014  09:07

  

李金镛建立的养正书院是长春市第一所官办的学校

  

昔日的大和旅馆是最新潮的建筑

  

曾经的“伪满中央通邮便局”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时的集邮热潮

长春邮便局、杏花公园、春谊宾馆……时光流转,这些城市里寥寥可数的“历史印记”老而弥坚,它们渐淹没在一片片楼海之间,成为历史的守望者。在老与新建筑的交错中,人们开启智慧的行囊,拨动着城市发展的旋律……

“我们生活在长春这座城市,而这座城市有很多的过往是年轻的我们所不知的。经过200年的建设,长春由一个荒原中的小市场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在长春城市历史文化及其国际化展示过程中,近代历史名人、名街、名楼充当了特殊的历史职能。”

11月19日,东北师大校史馆三楼礼堂里座无虚席,学生们正在聆听一场生动的讲座。在历史文化学院曲晓范教授的讲解中,在不同时代城市风貌的图片展示中,学生们了解到了“老长春”的那些旧光阴。

起源>>>

曾建在伊通河边的关帝庙  比“长春”还要早上一年

“从传统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历史发展进程都浓缩在了这200多年里。长春人民继承了东北先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弘扬了山东、河北、山西移民的吃苦耐劳的历史传统,同时吸收了俄国、日本几个国家、民族的优良文化和优秀传统,所以长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从长春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曲晓范引经据典,讲述着长春是如何从一个不知名的村落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东亚文明城市。

“长春位于长白山脉的西部终端,东北中东部丘陵地貌与中西部平原的交割点。清军入关前夕的1638年,皇太极在今辽、吉两省边界以南至鸭绿江边的漫长荒原地带建设柳条边墙。康熙年间,边墙扩展到今吉林省,即“吉林新边”,从伊通南到今舒兰市法特镇。今天的长春市区就位于当时的吉林新边的第三边门——伊屯门(位于今新立城)附近。”

曲晓范在讲述中,渐渐还原了城市从前的模样——1796年,在今南关大桥附近伊通河边,长春出现了第一个以销售粮食和鱼产品的小市场——“南关桥头市场”。“这是长春从乡村地貌进入城市地貌之前的第一个商业空间。这时候因为商人增多了,他们开始有心理需求,干什么呢?就建了一个庙。”

1799年,在伊通河市场附近的头道街,出现了由市民自发集资建立的长春历史上第一座标志性建筑物——关帝庙。顺着关帝庙形成了长春第一条街道——头道街。

“长春设治为长春厅是1800年的事情,而这座寺庙的创建比长春厅还要早上一年。每逢庙会时,桥头上、头道街上,人山人海,昔日繁盛的关帝庙为长春寺庙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名人>>>

李金镛设“养正书院”  建设长春第一所正规学校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延续不断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文化的灵魂则是人。文化名人之于城市,留下的不仅仅是名声、荣耀、历史,还有不朽的精神文化财富。”

在屏幕上一幅幅照片展示中,人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些年。那些风云激荡的历史瞬间在曲晓范的讲述中,逐一展现在听众面前。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取仕的一种特殊教育体制,长春创办书院是与百年前长春厅抚民通判李金镛的政绩分不开的。”

曲晓范介绍说,李金镛,是江苏无锡人,1835年出生,早年随父经商,后在李鸿章的淮军中任职,因尽心务实,得到李鸿章的保举。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很赏识他的才华,派他前往图们江口勘定界址。他迫令俄方退还占地,重立了界碑。1883年,李金镛出任长春厅抚民通判。李金镛在长春任职仅三年多,他做了许多对百姓和人民有利的大事。

“1883年,在今天长春大街和大经路交会点这个地方,他建设了长春第一所正规的学校,叫养正书院,开创了近代长春文化教育的先河。这个书院以后50年一直是不断的发展,近代长春辛亥革命的很多人都出身于养正书院。养正书院的校长和学生、教师,连续出现十几个名人,都是李金镛培养的。”曲晓范指着屏幕上的图片说,“这就是李金镛,这是当时的养正书院。”图片中,养正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四合院式的建筑。

“这个照片是上世纪30年代拍的。这座养正书院一直存在到1980年。李金镛于1890年殉职在黑龙江漠河金矿。所以李金镛是长春历史上非常光彩的人物,他在任的六七年里,发展经济,修建了以四道街与大经路交会处为中心的政治性建筑群,把大经路往北到今天长春大街那段的空间,从平面变成立体了。”

名街>>>

宽城子内崛起“西岭八大家”

长春近代史上的第一块街区当属位于今南关区的三道街和四道街一带,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为“宽城子”。这片长春最早的城区范围东南到伊通河边,西南至今天的民康路,北到今天的长春大街。

曲晓范说,当时的宽城子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是一个自然村落。改写这一历史的是1865年8月的一次农民起义。在阻止了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攻城后,长春靠临时拼凑的材料修建了极为简易的城墙,长春的第一块历史街区才成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在这片约7平方公里的老城内,商号林立,崛起了昌盛一时的“西岭八大家”。与此同时,钱庄、旅店、饭店、等传统商业也更加兴旺起来。同时,由于伊通河水量减少,陆路大车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每天有数千辆大车在宽城子聚集,供赶车人食宿、骡马歇息的大车店达百余家之多,成为当时的长春一景。

中东铁路附属地  第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街区

1896年,清朝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后来又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同意俄国人把铁路修到中国境内。

对于长春这座城市而言,中东铁路的修建,使长春从一个内陆城市变成贯通欧亚铁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把长春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城市变成半殖民地化城市。最为直接的变化是,长春由此多了一块街区——中东铁路附属地街区,其地点在今天的铁北一匡街、二辅街一带。

这里是长春第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街区,俄国人在附属地内享有领事裁判权,一切违法行为由俄国领事自行处理,中国政府无权干涉。

满铁附属地  日本人拥有一切特权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以胜利者的姿态从俄国手中夺得了诸多权益,其中包括从长春宽城子车站至旅顺口之间的铁路干线、支线以及该铁路线内所附属的一切权力和财产。

“吉野町-长江路、祝町-珠江路,室町-天津路,弥生町-青岛路,大和通-南京大街……当时的街路名字完全殖民化了。”曲晓范介绍说,满铁附属地内的日本人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这里的房屋使用暖气、煤气、电灯、电话、自来水,设备齐全,铺装的街路和公园全冠以日本名称。日本人在附属地内拥有一切特权。

随着长春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和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其作用日益显现。可喜的是,近年来长春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若干年后的人们将有机会看到这座城市发展的足迹。

■对话

没有老建筑

城市就没有历史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长春城市历史的?

曲晓范:我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近代东北城市研究。1992年左右,我看到长春大量的老建筑被拆掉了,看着很痛心,所以我想研究它,从关心城市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就是希望留点记忆。真正的研究是从1995年开始的,到2000年前后就开始多一些,一直持续到现在。

记者:看到PPT里有很多老照片,这些有您亲自走访拍摄的么?

曲晓范:我拍的比较少,当时比较典型的建筑物我都拍了。最近几年,我才侥幸从剩下的那些房子开始拍,但是已经晚了。现在还能看出老建筑和街道的大致模样,再过两年,随着城市的建设,恐怕就找不到了。我现在最希望的是,胜利大街靠近长江路那边有几个房子,像西村旅馆、名古屋旅馆,现在是吉林省军区第一招待所,我最希望这几栋老楼能够被保护起来。

记者:您希望您的学生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曲晓范:还原历史的珍贵记忆,把浓缩了历史的东西保护起来。通过研究历史,希望学生们认识到这些文物和古代的国宝同等重要。虽然长春的这些建筑历史年代不长,但是它的价值会越来越重要,这里面发生的事会成为将来重要的内容。

记者:长春有很多名街、名建筑,因为城市化进程都被拆了,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好呢?

曲晓范:文物是城市生命力、城市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体现,没有这些东西城市就没有历史了。在文物保护中,上海保存了1400多栋文物旧址,天津市保存1300多栋,国际上的英国爱丁堡保存了大约4800栋。如果长春市能保存100多栋文物建筑就很不错了。最近30年,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显现,那就是民众的素质没跟上来,住在旧房子里的人非常希望它拆掉,那么开发商觉得能带来经济效益,就去拆。城市没有历史就失去了根。所以,只有老百姓的认识上去了,群众的文化素质提升了,历史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保留。

名楼>>>

时光流转,城市的老楼逐渐淹没在一片片楼海之间,成为历史的守望者。在长春,一些伪满老楼的青砖木质结构,如今在钢筋混凝土的包围中,都显得那么落寞。

昔日的“大和旅馆”如今的春谊宾馆

如果没人指点、没有史料证明,很多年轻人和五六十岁的长春人也未必知道,如今的春谊宾馆曾是“长春最早、最先进的一座大型建筑”。

“在日伪时期,春谊宾馆时称‘大和旅馆’。是“南满铁路”沿线分布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春谊宾馆是日本人市井菊次郎设计的,这个宾馆应该是长春市最有历史分量的一个宾馆。”

曲晓范说,1907年8月,日本开始规划在长春站前修建一座国际性旅馆——长春“大和旅馆”,满足日本人和西方人的生活需求。在建成时,就有高档的客房和餐厅、会议室和车库,相关附属设施有电力供应、自来水和排水、暖气供热等。1925年,又安装了煤气设备,大部分客房设有卫生间。当时,北楼共有24套客房,旅馆建筑风格,显然受到当时欧洲建筑界广为流行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与当时的欧美高档旅馆不相上下。

“当时的长春大和旅馆,是可以和东京的帝国旅馆相媲美的高级旅馆,它是在高大的榆树林中修建的。大楼是红砖灰浆结构的两层楼房,馆内灯火通明,一尘不染。在这里住宿的都是政府要员、关东军的高级军官和大公司的董事等知名人士。”

1945年8月-1946年5月间,大和旅馆成为中共长春地下党集会与活动场所。长春解放后,长春大和旅馆由“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接管,更名为铁路宾馆。1975年7月,正式定名“春谊宾馆”。1985年长春市人民政府以“大和旅馆中共地下党活动旧址”名称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忆中的“长春邮便局”

在人民大街与珠江路交会处,有一座久经风雨的建筑——宽城邮政支局,这就是历史中那个“伪满中央通邮便局”。

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在长春取代了俄国,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从此,日本人对长春的城市建设开始沿着“中央通”(今人民大街)布局。邮局这样重要的机构,当然也不会偏离政治中心的。1907年10月21日,宽城子支局迁入头道沟,改称“长春支局”。11月1日,改称长春邮便局。1908年12月1日,迁入现在的地址。

这里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时的集邮热潮。那时长春只有这里才能买到集邮册,集邮的人为了买集邮册,邮局还没开门,就早早来排队,队伍总能排出几十米远。

曲晓范说:“当时在‘伪满中央通邮便局’对面就是‘伪满新京警察署’。两栋建筑隔街相望,其设计十分精细、考究,带有欧洲建筑的风格。”如今,只剩下“伪满中央通邮便局旧址”在孤单的见证历史。

李小丹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