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理工好青年

09.05.2017  12:41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今天是第68个青年节,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继2016年推出的“理工好青年”青年节专题报道之后,再次走进在校优秀学生,讲述他们的青春成长故事,展现长理学子的理想和抱负、责任和担当。

——编者的话

 

 

归来仍是少年

——记大学生自强之星白银浩

 

“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大多数人年少时总会用大把时间彷徨,而只在几个瞬间成长。不过对于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我校光电工程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白银浩来说,成长绝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面对生活,时刻准备着的他,一直都在努力向上,永不停歇地让自己变得更好。

白银浩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母亲患有严重疾病,家中仅靠父亲务农的微薄收入生活。但他从不自怨自艾,而是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人生是一个很奇妙的体验,永远都不可预知,一直都要跟各种坎坷做斗争,不过也是那些荆棘丛林,一步一步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白银浩天然地把挫折当成了一种历练,“明天会发生什么你永远无法预测。就算天塌下来了,你所能做的只有去面对。”

每当提起“自强之星”这个称号,他总会这样评价自己:“自强并不是我的专利,只能说是我遇到的一些事情不得不去面对,不得不自己扛起来一些责任,这些事情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抗挫折能力。”白银浩用淡然的心态将自己修炼成一块坚硬的盾,不管生活如何打击他,他都能笑着把悲伤融化。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纵使摧之,也可御风而行。”初入校园,白银浩就给自己定下一个个“小目标”,开始了“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奋力攀登。白银浩这样描述梦想:“梦想像是一个夜空,而每一个小目标仿佛夜空中的星星。当一个个的小目标慢慢实现的时候,夜空中的星星也会次第点亮。毫无疑问,你实现的目标越多,这片名为梦想的夜空就会越灿烂。”

正如他说的那样,大学四年,他总在一个接一个地实现着自己的“小目标”。大一第一个学期,他就拿了奖学金;大二时,顺利“挤”进大珩班;大三上学期,参加各项比赛并不断收获奖项;大四准备保研,并如愿以偿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除此之外,他还屡获殊荣: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欧姆龙杯”实物决赛国家二等奖(队长)、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吉林省赛区)一等奖(队长)等奖项,发表的论文《快速去除椒盐噪声的蛇形扫描滤波算法》被科学核心期刊录用……看起来顺风顺水的旅程,背后却蕴含着白银浩无数的汗水,然而,“看着星星被一颗颗点亮,看着自己这片梦想的夜空逐渐伸展至宇宙无垠,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优秀不是一味盲目地学习,而是劳逸结合中不断提升自我。和人们印象中“苦读书”的宅男学霸不同,排球、游戏都是白银浩课余生活的必选项。在压力大的时候,他还会去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散散心。学习之外的“副业”中,加入光电科技协会是他最不后悔的选择。“协会提供了一个接触各种优秀学生的平台,而且我个人很喜欢光科的氛围,经常一呆就到晚上10点。可以说,我在大学的美好时光和光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些人为什么会轻言放弃?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前方路途遥远,而忘记了身后的一路坚持。白银浩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眼中优秀的人,就是因为他经历种种考验,仍旧赤子心肠,即便乌云笼罩夜空,依然挣扎着寻找星光。他的脸上,永远一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模样。

剑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只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将优秀进行到底

——记空军国防生国防营营长刘先龙

 

初春,暖阳照在雾气蒙蒙的净月潭上。路边枯树上嫩绿的芽儿在微风下轻轻摇曳。

“主任同志!长春理工大学国防生拉练前集合完毕,应到317人实到281人,请指示!”刘先龙挺直腰板,向空军选培办主任张会勇汇报集合情况,整洁的迷彩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开始拉练!”一声令下,20公里的环潭徒步拉练准时展开。刘先龙和营里骨干在队伍末端照顾病号,听着前方两百多人整齐有力的脚步声,思绪渐渐飘远……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个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或许都有过保家卫国的军人梦,深受父亲影响的刘先龙也不例外。“一袭军装,看起来就觉得很帅。”初入国防营的他仿若一块未经打磨的钝器,需要热血和汗水的锤炼方能成为一柄利剑。早在大一时,他就在“老连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确定了成为模拟连连长的目标。“他让我学会了什么是担当,如何做一个连队的排头兵。”这一年,曾经体能成绩不及格的他,每天课余时间坚持跑5公里,累到站着都能睡着。最终大一体能考核时,3公里成绩由14分30秒提升到12分50秒,单杠成绩由4个提升到15个,一百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考核成绩也大幅度提高。从不合格到优秀,刘先龙用一年的时间诠释了坚持的定义。凭借过硬的个人素质和事事用心的韧劲,他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模拟连三十四连的连长。

大三时,刘先龙又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成为国防营营骨干。“要成为国防营营骨干,首先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过得硬。”加入党组织被刘先龙提上了日程。除了在学业和体能上严格要求自己,他还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校内外比赛项目,斩获第二届吉林省“互联网+”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后来,刘先龙不但在同届国防生中第一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光电工程学院国防生党支部副书记一职,最终成为国防生模拟营营长。

从默默无闻的“士兵”到冲锋陷阵的“将军”,刘先龙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小到按时作息、日常训练,大到体能测试、年终考核,事无巨细,他都力求做到最好。“营长带我们一直很用心。”提起刘先龙,国防营成员孙铭心里满是感动和钦佩。在最近一次的摸底测试中,刘先龙先是跟着体能好的一区队测了3公里,在消耗了极大体能的情况下,看到第二区队有人掉队时,又陪他们跑完了剩下的路程,累计快速跑了五六公里。“能跟的尽量全跟,能带的尽量全带,能做的尽量全做。”每次训练和考核,刘先龙都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正是这种率先垂范的冲劲,让他在营里一点一点地积累威信。

“先龙的群众基础很好。”室友李乐远评价道。就算是扫雪这种小事,刘先龙也从不“撒手”,不但不会“分配完任务就不管”,还经常自己动手干活。在空军驻校选培办主任张会勇眼中,刘先龙 “很有上进心,成熟稳重,办事牢靠,不拖沓”,让自己一直很放心。自从刘先龙担任营骨干以来,每次到国防营视察,各项工作都有明显提升。

“自己的一举一动,别人都看在眼里,所以马虎不得,必须做到最好。”事事用心,走在前面,这是一名优秀国防生的行事准则,更是每一个青年人应有的奋斗状态。

四年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刘先龙对未来也早已有了打算,那就是“进入部队,做一名合格军官,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人,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秀也组团

 

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东区七舍女生公寓417寝室,五个人全部读研深造。一个人的成功或许不足以惊叹,一群人的成功却绝对不是巧合。

——题记

学习就像一场战役,它有时需要孤军奋战有时也需要友军,它凭借实力的同时也拼战术,它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也是一场心理战。

下午四点,我如约见到了417寝室的陆菲菲、吴芳、赵雪汝、周琳琳和焦晨,她们五个人均是转专业到的光电工程学院。如今,陆菲菲和吴芳成功考研,另外3人则在去年纷纷顺利保研。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每个书架上摆得满满当当的图书,虽然寝室的空间因此而狭小,可每个人的桌子却干净宽敞,这种书籍密度带来的感觉让我不禁联想到图书馆。

 

谁也不想拖后腿

 

2014年秋天,5个人在先后完成了各自的转专业手续后正式转入光电工程学院,搬进了这个让她们提起来就会心一笑的417寝室。

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知识是转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头等难题,对很多孤军奋战的插班生来说,适应新生活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我们五个有的是来自同一学院,有的是老乡,共同话题自然很多。”周琳琳和焦晨同班,“平日一起上课,作息时间也差不多,所以磨合得很快”,周琳琳说。

赵雪汝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后来和吴芳、陆菲菲转在了一个班,“物理并不是我的强项,从化学转学物理一开始很吃力。虽然逼着自己学,但一个人很难坚持下去”。为了更快进入状态,3人自那时起就结伴去图书馆学习,互相督促。

“雪汝是一个很有定力的人,无论在哪里她都会主动学习。”提起赵雪汝,吴芳满是佩服。吴芳坦言,她是个“抵制不住诱惑的人”,一个人在寝室总忍不住上网或者做点别的,但如果有人带着自己学习就会跟着学。“雪汝就是个很好的榜样,有时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就会去看看她在做什么”。她觉得,寝室虽然不是学习的最佳场所,但很适合培养学习的风气。“如果所有人都在学习,只有你一个人无所事事,就会觉得羞愧,然后加入她们”。

对于室友的褒奖,赵雪汝有些不好意思,“我们三个总是在一起,如果没人带头振作就会一起颓废”。深受其影响的吴芳也表示,一个寝室总要有个标杆式的人去引导激励其他人,“如果没有,那么你要尽可能成为那个人”。

五个优秀的人凑到一起,谁也不想被落下,“标杆”对她们来说是一个努力的目标。于是,不需要刻意提醒,所有人便不约而同地专注于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在意的不是会不会通过,而是能不能拿高分”,谈起期末考试带来的压力,焦晨说室友们都很优秀,她不能在考试上落后。

这种五个人互相督促、互相竞争的学习状态,一直持续到去年九月份才有了改变。九月,赵雪汝、周琳琳和焦晨分别保研到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喜讯到来的同时,也给准备考研的吴芳和陆菲菲带来了压力。吴芳说,以前看关于学校全寝考研成功的报道很受鼓舞,希望自己的寝室也能如此。得知三位室友保研成功,“我当时就想,可千万不能拖寝室的后腿”。

 

关键在于控制自己

 

吴芳的考研目标定得晚,上半年一直在准备数学和英语,几乎是暑假结束才选定报考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一开始没有着急准备,只是正常上课,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学习。重点是给自己一个考研的心理准备,完成过渡期。”开学没多久,三位室友保研成功的消息就到了。压力与动力的双重激励下,吴芳和同样准备考研的陆菲菲一起开始了全面复习。

吴芳的英语底子不好,复习的时候没少吃苦头。尤其是在考前一个月,“题很难,解析也看不懂,进度比别人落后了很多”,加之日子一天天逼近,日渐累积的压迫感让她很烦躁。为了疏解烦闷,吴芳经常晚上一个人去操场,一边走一边把近期的烦心事捋一遍,不停地给自己解压,实在过不去再找人倾诉。“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对负能量的排解能力日渐提高,正能量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多。”

一旦心态放平和了,吴芳的学习就变得游刃有余。她不给自己制定详细严密的计划,只在每天饭前或者闲暇时间想想接下来看哪本书,看到第几章,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作为目标。陆菲菲也认为,没必要花费精力做计划,“每天基本都做同一件事,比如看一章书或做一篇阅读,坚持下来才是关键”。

手机在学习中很容易成为干扰因素,有的人直接选择不带手机,陆菲菲对此并不赞同,“有些学习需要看视频,有的老师会在微博上发一些重要的信息,关键在于控制自己。”赵雪汝则把手机调成静音,强制自己45分钟之内只能看一次手机,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另外,她还靠小说弱化手机的存在感,“我喜欢看小说,休息的时候看一看,这样比较容易快速进入状态。”

三年多的时间里,学习似乎并不是她们生活中唯一的色彩。五个人各自加入社团、协会或参加竞赛,焦晨更是社团、竞赛两边跑。“刚进大学时,我就希望大学生活能精彩一些,所以总想努力尝试更多的东西,这样我在以后回忆这段时光时不会有遗憾。”周琳琳也深有同感,“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至少你所经过的每一段时间都没有虚度。”

 

选择最好的选项

 

赵雪汝自称转专业完全是“一时冲动”“想不开”做的决定。大一时她对自己的专业很迷茫,不知道以后能做什么,知道学院有转专业的政策后,她感觉机会来了。“光电是学校一直以来的特色专业,既然有机会,我想试一下。”考虑到转专业后要面临的难题,让她有了短暂的犹豫,但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对今后发展更有利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在室友的陪伴下,赵雪汝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学习也步入正轨。直到大三上学期,得知大四有机会去公司实习的消息后,她开始纠结就业还是读研,“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在多方了解公司的信息后,她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于是决定安安稳稳地学习。

后来,赵雪汝又在考研与保研之间纠结,“班级里获得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的贾尔穑同学客观分析了我的优势和班级的整体情况,觉得保研成功的几率比较大”,最终她选择了最适合的天津大学。她认为,自己虽然在这几个关键节点上都有过“纠结”,但同时也在分析最有利的选择,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迈出对的一步。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并不是选项,而是我们自己。像转专业、进大珩班,这些挑战已经摆到面前就看你敢不敢选择接受。”谈起选择,焦晨理性地分析,“要敢于挑战,有竞赛就大胆报,有机会拿第一就去拼,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我们为什么要逃避?”

大多数人在这些选择题面前难免会有“选择恐惧症”,“其实没什么太艰难的抉择,当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些选择自然而然就明了了。到可以转专业的时候自然就想转专业,到四六级考试自然就会参加”。陆菲菲觉得,选择虽多但总会分出轻重,“重要的是你要在诸多选择中辨别出哪个最适合自己。”

忙碌的日子忽然轻松下来,五个人在做毕业设计之余又纷纷做起了家教。“先是周琳琳在做,后来我们也觉得不能虚度时间就都去找着做。”赵雪汝说。

吴芳拿着手中的快递笑着说,以前自己是寝室中快递最多的,每次收快递室友就“嫌弃”她,“你怎么又买东西了”,“看看,这些盒子都是你的”“跟她们在一起后,我的快递明显少了,她们不仅影响了我的学习,更影响了我的生活……”

 

作者:周莉 史丽花 隋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