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有书店论斤卖书 打包称重像在菜市场买白菜

19.04.2015  21:21

  “一共5斤,90元钱。”这不是在菜市场买菜,而是在一家书店收银台买书。日前,记者在长春重庆路一家新开张的书店看到,这种“拿书当菜卖”的促销方式引来不少人,而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

 

   打折书的“升级版

 

  13日中午,记者来到重庆路与大经路交会处附近,这家刚开张的书店门口广告牌上醒目写着“百万图书论斤卖”的字样。店内书籍分为小说类、教育类、生活类等,这些书大部分很新,有的用透明纸封好,每斤卖18元钱。入口处的桌子上放着一台电子称,购书人需将书交给工作人员过秤、付款。

 

  经过一番挑选,市民小胡购买了一套原售价100多元的书,结果称完要交65元。“挑好的书,直接就在收银台称重打包,这种感觉就像平时在农贸市场买白菜。”小胡说,这种做法其实是卖打折书的“升级版”。

 

  消费者褒贬不一

 

  如何看待图书论斤卖?有市民对此不以为然,“书怎么能论斤卖,这又不是青菜萝卜,这样卖书不大妥。”退休教师刘先生就看不惯论斤卖书的行为,他觉得书是传承知识的工具,应该爱惜和尊重,这样卖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与刘先生持相同观点的人还不少,李女士说,她家藏书不少,一本本都是自己精选细读过的,像宝贝一样爱护着,像卖废纸一样称斤卖让人心里不舒服,她觉得难以接受。

 

  也有市民认为,论斤卖书是价格战的一种,是商家吸引顾客眼球的促销手段之一,无可厚非,书籍的最大价值在于使用,不必拔高到“尊重知识与否”的高度。

 

  论斤卖其实不便宜

 

  事实上,论斤卖的书并没有想象中的便宜,比如一本600多页的《健康养生全集》,标价36.5元,称出一斤半重,要25元。论斤卖只是让人觉得更便宜,其实多数图书经称重后相当于打7至8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书都是库存积压的书,进价普遍极低,有的低至1折。目前全国每年出版新书40多万种,图书存量较大,纸张也不是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轻质纸,所以图书都很重,那些大部头画册更是“重如板砖”。读者的心态“求新鲜、便宜”,以为一本书没多重,正是读者的这些“消费错觉”,让他们选择了“称书”,经营者玩的就是一场“消费心理学”的游戏,让老板赚得盆满钵满。

 

  实体书店经营需创新

 

  “实体书店有房租、人工等成本,有的顾客在店里选好书转而去网上买,我们现在进书都是网店很少打折的书。”一书店经营者告诉记者。记者走访了市内一些大型书店,发现购书的人寥寥无几,在长春联合书城,记者看到除了一楼畅销书柜台前顾客不断,楼上几层的顾客很少,书城销售以教辅、考试等工具书居多。

 

  面对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改变,北京、杭州一些地区兴起了24小时营业的夜读书店,长春新华书店尝试多元化经营,除了销售图书还出售文具、音像制品,还开设咖啡吧等增加休闲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在几个分店采取“主业加副业”的经营模式,部分场地对外招商,经营数码电子产品等项目,借此来加强书店和顾客的“粘连度”。

 

  “现在很多书店都有悠扬的音乐和阅读角,现场看书翻书,能更直观地感受书的质量和内容。”苑女士说,她和爱人喜欢看书,每月都买几本,网购图书虽然折扣大、购买方便,但实体书店不会被替代,在实体书店和书亲密接触,是一种很享受的过程。作为文化城、大学城的长春,实体书店应该在自身服务、环境、图书质量、价位以及销售模式上多下功夫。

 

  商业模式or噱头?

 

  吉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柏教授认为,论斤销售的做法是一种营销手段,是一个噱头,这种营销模式并不适合图书。“书是一种个性化文化产品,它不可以像卖白菜那样采用论斤卖的模式,图书论斤卖对出书人是一种伤害。

 

  作为一种营销策略,“按斤卖书”的噱头可能会刺激人们的好奇心,不过刘柏教授认为,这种营销手段很难长久持续,“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的创新,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一时的热闹不代表成功,需要时日的检验。

 

  业内人士认为,实体书店尽管在价格上难以与网店竞争,但实体书店却可以为读书人提供一个购书、阅读、体验的真实空间,还可以利用“实体”开展作者签售、与读者的交流、书友会一系列活动,为书店培养“粉丝”,只要充分发挥优势,实体书店照样可以迎来自己的春天。  (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