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构建国际物流新格局 释放转型升级新潜力
中欧班列
长春新区国际物流园区
长春市区域位置图(东北亚经济圈)
长春市区域位置图(振兴东北板块)
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外景
长春高新区外景
位于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
长德经济开发区外景
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打通了中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吉林省定位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长春成为东北融入“一带一路”、缩短与欧美货运距离的重要关节点。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也是加快开发开放的突破口。长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作为东北重要的物流枢纽,长春物流产业明确提出,落实党代会精神,以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物流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物流中心。
连贯东西,沟通南北,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了长春新区重大历史使命。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长春新区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将核心优势变为核心竞争力,全力建设具有区域集聚能力的交通枢纽和通道体系,开创“通道经济”变“枢纽经济”的新时代。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一条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中欧班列的开行和长春国际港的开通为国际贸易打通了动脉,标志着长春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纵贯欧亚的黄金运输带和贸易大动脉,中欧班列是吉林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切入点,将成为我省与沿线国家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有力的推动长春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把更多的“中国制造”带到欧洲、运向世界,同时吸引更多的产业、资金、技术向长春集聚,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大交通构建大枢纽,大物流实现大发展。长春新区以“物流先导”理念为指导,构建以东北亚国际物流港为核心,以长吉图运输通道和京哈交通走廊为“大十字”复合运输通道,结合“借港出海”、“区港联动”等措施构建陆海联运新格局,最终将东北亚国际物流港建成全球领先的国际内陆港及综合物流枢纽中心及打通东北亚五国陆海联运通道的核心枢纽。与此同时,这一国际物流港建成后将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物流综合货场,将进一步促进东北亚互联互通,带动吉林省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通衢大道在大地上延伸,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无疑为长春新区插上了发展腾飞之“翼”。从通道,到枢纽,长春新区正在成为联结亚欧海陆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参与东北亚合作的重要区域、推进国际产能与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长春新区正朝着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内陆港及综合物流枢纽中心”、“东北亚五国陆海联运通道的核心枢纽”的战略目标全力迈进。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新区方向明确、步履坚定。在这条开放之路上,更多宽广平台、优势资源汇集于此,更多新活力、新动能持续注入,“一带一路”在这里将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顺畅。
在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通过创新的技术和高性能的产品,中国正逐步迈向贸易产业链的高端。在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之下,伴随着贸易日益通畅和便利,“一带一路”沿线正在被打造成一条贸易通途。
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是国家赋予长春新区的使命,为此,长春新区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全力建设具有区域集聚能力的交通枢纽和通道体系,开创枢纽经济的新时代。10月13日,位于长春新区的长春国际港正式开通,标志着长春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各个功能区的加快建设,长春新区国际物流园区,将成为“一带一路”北线的重要节点,通过国际服务功能的完善,长春新区最终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完成一个区域繁荣强盛的华丽转变。
贸易、物流、加工相互促进
集聚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长春新区在规划产业发展思路时,紧抓创新、开放两大核心使命,创新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开放要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潜在市场,把东北老工业基地蕴藏的巨大活力激发出来,释放出去。围绕两大核心使命,构建长春新区开放创新型产业体系,形成由“有规模、有整合战略资源能力,有建立全球价值链基础”的主导产业为引领的开放创新型产业发展格局,由此,长春新区确定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围绕现代服务业,充分挖掘“两大枢纽、三大通道”的物流贸易潜力,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产业,被誉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来源”。物流业最初产生于国内贸易,伴随着国际贸易迈出国际化运作的脚步,并且不断延伸和发展。同时物流业也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全球经历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量的增长,制造业成本进一步压缩已经到了一定的极限。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从而获得比较优势相对困难。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在商品流通领域降低成本仍存在巨大潜力。因此,物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它对经济特别是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现在物流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迅速成为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经贸领域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物流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与国之间商品流通的效率,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为国际贸易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另一个方面,物流业承载着有形商品的跨国流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深化,也必然对它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之能在更广阔的空间扩张及延伸。因此,国际贸易与物流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现代物流业是传统的运输、仓储、通讯、商业等产业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等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本身即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必将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将提升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服务业的质量水平,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吸引世界经济资源的能力。
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空前发展,使物流园区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提供装卸的大堆场,而是经贸发展的催化剂。国际物流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枢纽,作为物流交汇的重要节点,对周边区域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功能。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构想、新格局,为沿线地区物流枢纽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时局和新的战略环境。
俯瞰东北亚全域,吉林省地处东北亚区域几何中心,与俄、朝两国接壤,13个国家级边境口岸可以辐射俄、朝、日、韩、蒙5国。
从珲春沿图们江而下15公里即是日本海,是中国从海上至俄罗斯、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欧的最近点,周边分布着俄、朝大小10个港口。
对吉林省而言,一方面要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一方面要深入实施长吉图国家战略,都需要逐步打开物流通道,畅通内贸外运的国际运输网络。
对于长春新区而言,中欧班列的开行和长春国际港的开通为国际贸易打通了动脉,随着物流成本的降低必将带来贸易量的增长,贸易的繁荣促进长春新区逐步完善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有效提升区域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和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对外开放发展水平,物流的持续发展带动加工制造企业的落位和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的十大产业园区,就将成为物流生产加工基地。新区建设的“四大商务区”和“六大服务中心”承接物流业的繁盛并为之提供服务。资源在长春新区集聚,完备的集散能力让长春新区与“一带一路”北线国家和东北亚地区互通互联,优势互补的加强区域合作,使长春新区真正参与国际分工,进而融入全球价值链。
长春新区物流园区
打开通向东北亚国际市场的陆上大门
物流园区将众多物流企业聚集在一起,实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发挥整体优势,促进物流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共享相关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效益。物流园区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具有产业一致性或相关性,拥有集中连片的物流用地空间。
物流园区也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等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园区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进行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的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长春新区处于长吉图先导区的核心位置,铁路、公路、航空交通基础设施便利,适宜建设内陆型国际物流园区,形成良好的物流运作环境,吸引各类产业聚集。
长春新区规划建设国际物流园区,既满足空间需要,也完善各类功能,结合国际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内陆港及综合物流枢纽中心,将长春新区建设成为东北亚五国陆海联运通道的核心枢纽。
规划实施“物流先导”战略,积极打造横贯欧亚大陆的物流新通道,依托国际陆港和智慧公路港建设,将国际物流园区打造成“港口后移、就地办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全球领先的国际内陆港和综合物流枢纽中心,远期可承载货运吞吐量3300万吨/年。
国际物流园区通过借助长吉图区域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向南经由京哈、沈大等铁路和公路通道,可以联结大连、营口、丹东、天津等国内主要港口;向西借助中蒙大通道建设,经白城、乌兰浩特直达中蒙、中俄边境口岸,从而打开吉林西部向西俄、蒙的开放格局;向东经过长吉图通道到达珲春口岸,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以及朝鲜罗津两大国际港口连通,实现“借港出海”。
根据规划,长春新区国际物流园区北起长德经济开发区、南临兴隆综合保税区、西接北湖科技开发区、东连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约54平方公里。园区以国际内陆港为依托,将形成规模化、功能化、信息化物流组织和经济运行的物流产业集群区域,改变与外界经济联系度和交往的方式,全面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借助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网络,长春新区国际物流园区成为全球领先的内陆港及综合物流枢纽、畅通东北亚六国的大宗原材料及商品集散基地、东北地区一流的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中心和区域领先的物流装备及都市工业制造基地,最终打造成为面向自贸区的复合枢纽型国际内陆物流港。
未来的长春新区国际物流园区将实施物流先导、国际融合、多向开放战略,积极构建“东北亚、东三省、三小时经济圈”三个层次的物流通道,着力打造复合型、枢纽型,集跨境贸易、先进制造和高端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物流高地,将东北三省的物流产业有效的贯通起来,形成现代物流产业链,形成吉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物流枢纽。长春新区国际物流园区构筑“两港、三中心、六园区”的功能结构。
两港:长春国际港依托长春铁路综合货场,打造满足东北亚六国物资集散的内陆港,功能板块包括铁路综合货场、铁路口岸,细分功能区包括铁路口岸、集装箱作业区、特货作业区、快运作业区、多式联运区、仓储物流区、散堆装货物堆载区、办公服务区、停车场等;长春国际港为海关、边检、检验检测、海事等相关企业单位提供办公场地。智慧公路港依托高速公路形成的货物枢纽,满足区域货物运输,功能板块包括信息支持、设施设备租赁、物业服务、商务配套、行政办公、生活后勤保障等,细分功能区包括公路货运信息中心、物流交易中心、零担快运中心、专线运作中心、仓储配送中心、停车场、企业办公区、综合服务区、生活配套区等。具备信息平台服务、仓储配送、货物集散、一站式综合配套等功能,可为公路配载云计算中心、道路运输停车、仓储、配载、装饰、中转、多式联运、货运信息、司机餐饮住宿、汽车加油、维修保养等综合服务。
三中心:东北亚国际商贸服务中心,功能板块包括联检大楼(海关、检验检疫)、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期货、国际结算、互联网金融等;提供政务服务、商务管理服务、外贸综合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智慧物流研发、创新产业孵化等服务。现代物流大厦包含电子口岸信息平台、物流园区政务服务部门,汇集办公会展、广告策划、工业旅游博览咨询等服务,打造多功能物流集成服务和集聚供应链集成商的现代服务平台。东北亚国际物流研发中心,功能板块包括物流单元化设备、仓储设备、输送分拣设备、运输设备、包装设备、物流机器人、物流信息系统、物联网系统技术研发、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电商孵化等。物流研发中心按照国家要求推广应用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互联网+”仓储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深入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创新物流资源配置方式,扩大资源配置范围,实现货运供需信息实时共享和智能匹配,减少迂回、空驶运输和物流资源闲置。东北亚国际展销中心,功能板块包括东北亚国家馆、进口保税商品展示与交易、大宗商品交易、国际贸易、离岸贸易、转口贸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提供O2O体验、进出口商品展示直销等服务。
六园区:保税物流区包括保税仓储、出口集拼、进口分拨、国际中转等功能板块;专业物流区包括汽车物流、医药及医疗器械物流、家电物流等功能板块;装备物流区包括物流装备制造、生产物流、商务办公等功能板块;电商产业区包括跨境电商、传统电商等功能板块;先进制造区包括大健康、大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等功能板块;居住配套区包括居住社区、主题游乐园、雾海生态休闲等功能板块。
长春新区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利用了新区四个开发区优势,同时为各个开发区提供无差别的物流服务。长春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物流园区提供了技术基础。北湖科技开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物流园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长德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物流园区内的加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空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产业,临空经济的发展与物流园区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多式联运模式的发展。物流园区依托四个开发区商务区强大的商务功能,相对于一般物流中心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完善的政策体系,能够更加便捷的为国际贸易服务。
未来,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劲而持续的经济发展、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一定会让世界各地的资源在长春新区国际物流园区汇聚转化,为长春新区参与国际分工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