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奶农鲜奶销路仍待解决 政府将制定相关对策

23.01.2015  10:09

为了缓解养殖场的资金压力,在上一周,长春市富民奶牛场负责人毕振胜又卖掉了两头奶牛,这已经是连续两周以来他第二次卖牛了。同时在他的库房里,两吨的鲜奶已经储存了近一周的时间,至今还没有找到买主。毕振胜对新文化记者说:“现在真是走一步算一步了,能坚持到什么时候,真的不好说。”

针对近期一些地区出现的卖奶难、倒奶杀牛等情况,在21日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不一定都是进口的冲击,跟国内乳制品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及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可能有很大关系。

养殖户为牛奶销路“头疼”

上一次与毕振胜接触是在一周之前,在这一周里,尽管无奈,但他还是卖掉了两头奶牛。毕振胜介绍,现在养殖场的奶牛存栏量已经不足130头,数量已经降到高峰时的一半了。但即便这样,每天的鲜奶产量依旧让他感到头疼。

“当天的鲜奶现在根本清不掉,最多也就卖出一半,剩下的只能放到储存罐里暂存。但是对于养殖场来说,鲜奶的储存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库存量的增加。”毕振胜说。现在毕振胜的库存鲜奶又增加到了两吨,尽管距离养殖场的最大储蓄量还有一段距离,但毕振胜表示,如果持续下去,一周后养殖场产出的鲜奶将彻底无地方可存。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彻底清盘,卖掉所有奶牛改养肉牛,尽量减少后续的损失。如果要坚持奶牛饲养,那就必须现在给鲜奶找一条销路,因为硬挺的话,最后肯定挺不住。如果政府方面不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的话,我估计包括我在内,大部分养殖户都会选择第一条路。甚至有些人连肉牛都不会养,直接就转项了。”毕振胜说。

长春市畜牧业管理局制定3条对策确保奶农利益

昨日,新文化记者了解到长春市畜牧业管理局已经对全市当前奶牛业的生产、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

根据调查情况,长春市畜牧业管理局认为,长春市范围内“倒奶杀牛”只是少数个别情况,生鲜乳生产销售整体情况比较平稳。不过针对市场现阶段的情况,长春市畜牧业管理局制定了3条相关对策:首先是建立市、县、乡三级奶业动态监测机制,跟踪监控奶农生产、销售变化。出现市场异常后,能够做到及时逐层汇报,让主管部门第一时间掌握基层情况。其次是协调督促乳品加工企业,切实履行和养殖户签订的鲜奶收购合同,保证生鲜乳的收购。确保善待奶农,不绝收,不限收,不倒奶,不杀牛。第三,构建乳品企业和奶农的利益连接机制,保障乳品企业和奶农的效益链接,其实也就是做好订单。

此外,长春市畜牧业管理局尝试鼓励乳品加工企业收购或者参股奶牛养殖企业,让符合要求的养殖户和乳品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对于政府部门制定的这些对策,毕振胜认为,“政府宏观调控非常必要,对于奶农来说,眼下的最大问题是找鲜奶的销路,这样奶农可以收回来部分成本,或者减少一些损失,能形成经营良性循环”。对此,长春市畜牧业管理局认为,各级政府会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奶农的利益。

■专家观点

国内乳业产业链应增强自身竞争力

在21日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针对近期一些地区出现的卖奶难、倒奶杀牛等情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不一定都是进口的冲击,跟国内乳制品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及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可能有很大关系。对于有些专家担心中澳自贸区一旦签署,会对国内乳业产生冲击的问题,沈丹阳表示,关于乳制品,中澳双方的谈判结果是:包括奶粉等在内,我国目前对主要乳制品实施的10%~20%的关税将分9~11年才逐步降为零,奶粉还特别保留特殊保障机制。这个特殊保障机制就像一个安全阀,一旦进口数量超过规定的上限就不再实施自贸区的税率,而是恢复实施正常的最惠国税率,降税期结束之后,这个机制还要再保留几年,在确认降税对国内产业没有产生冲击之后才最终结束。

而国内奶业专家王丁棉对此则认为,国内乳制品产业整体水平,以及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这些因素,的确是本轮“牛奶危机”的一个成因,从数据看,国内乳制品的进口量,尤其以大包粉(奶粉)的进口量为例,2013年是85万吨,2014年是115万吨,增幅确是非常明显的。在牛奶消费总量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进口液态奶和奶粉对国内奶源市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王丁棉认为,现在国内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一次这样的“牛奶危机”,想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国内的乳业产业链应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从牛奶养殖到牛奶生产等环节,都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一直以来粗放的产业模式,调整国内乳品产业结构,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同时国家在进口配额角度上,也应对国内的产业给予一定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