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农博会开幕 七大突出特点让参观者不枉此行
14日上午,由国家农业部、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共同主办,以“科技与绿色、交流与发展、文化与经贸”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正式开幕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副市长陈巳向媒体通报了展会相关情况。
本届展会占地106万平方米,展区面积60万平方米,共安排展示和活动两大类32项内容。其中,展示展销类16项,新增高新设施农业展、雕塑展、农业信息化展、农业高新技术装备展等板块内容, 文化经贸活动类16项,新增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中国优质粳米之都——长春市”命名授牌活动、吉林现代农业建设研讨会、大健康农业创新高峰会、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农业高新科技成果推介会等活动内容。整个展会呈现七大特点,让参观者不枉此行。
层次更高人气更旺
本届展会共吸引了国内外2200多家企业参展,14个国家26个展团及政府团组前来参会,联合国有关官员、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国家有关部委领导、院士、国内9个省(区、市)及10多个大中城市政府有关领导、国内知名企业家、农业权威专家、各地采购商、中外雕塑家、书画名家以及广大农民和市民都将云集展会,参展参会的层次更高,人气将更旺。开展第一天,20余万嘉宾与群众入园参观。
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展馆招商招展质量更高,吸引14个国家150多家企业、120多家玉米行业企业、国内各地300多家地标性农产品企业、台湾特色农产品企业、省内200多家知名农业企业及吉商商会50多家绿色健康产业企业参展;美食广场参展热情更高,设置120个敞开式展位,吸引全国各地特色美食,还有各式台湾风味小吃等参展;农业高新技术装备展重装上阵,重点展示两架大型载人机、20多架无人机以及防雹炮、人工增雨火箭弹等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另外,许多农业信息化成果展首次亮相,农机展阵容更加强大,精品畜牧业展看点更多,农资展形式更加灵活,农村新型能源设备更加环保。
示范性和观赏性更突出
现代种植业展区示范性、观赏性进一步体现,世界农业风情园、南方果树园、创意农业园、沙漠植物园、凤梨花卉园等足够吸睛;6万平方米温室集高新设施农业和创意农业于一体,植物工厂、无土栽培、南果北种、鲜切花园、农博花市、渔业展馆引领性、观赏性极强;菌菜基地全面提升,展示木腐菌生产线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杏鲍菇,完善菌类食品生产线和“名菇屋”,引导菌菜产业发展;“新农村住宅展”为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提供示范引领。
经贸及论坛活动更加活跃
本届农博会经贸交流活动内容丰富,省内外展商和团组参展参会十分踊跃。共安排10余项经贸及论坛活动。“吉林现代农业建设研讨会”,邀请农业部权威专家作专题辅导报告,启发我省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思路;“亚太智慧农业和食品安全产业高端圆桌会议”,邀请联合国有关官员,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有关学者、企业家200多人参会;“大健康农业创新高峰会”,运用“互联网+农业”进行线上营销展示;“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借助展会平台,通过筛选重点宣传推介本地特色农产品如松花江大米、长白山特产等,并将邀请几十位采购商参会,促进产销对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推介会”,重点推介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技术、高新设施农业技术、现代种植养殖技术等国内外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第三届中国玉米产业博览会”,组织玉米生产、加工、转化等企业参展,开展项目签约仪式暨高端论坛活动。此外,首届中国藜麦产业长春高峰论坛、第二届海峡两岸都市农业发展论坛、“中国优质粳米之都——长春市”命名授牌活动、吉林省2015年粮食产销协作会、2015长春名牌农产品评选总结表彰及获奖产品推介会、“榆树大米”长春推介会、德惠投资环境说明会等也将在展会期间举办。
科普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为提升展会文化内涵,积淀文化底蕴,本届展会安排了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动。“科普大集”聘请60多位吉林省内外知名农业专家每天坐镇,接受观众现场咨询,向观众免费发放10万册农业科普图书;“第十六届长春(农博园)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征集到国内外31位雕塑家32件以农业为题材的原创作品,落位农博园,与第十四届长春农博会一并揭幕,为农博会增添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为北国春城献上一份厚礼;关东(吉林)农耕民俗文化展,展示60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传统农具实物和大量微缩景观、影像资料等,新搜集400多件实物展品,设计制作“关东农耕民俗文化画册”,新上智能翻书系统,更新标识标牌,增加观众互动内容;“情系厚土——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邀请中国美协30位画家创作的60幅中国画作品参展,并邀请9位画家现场作画,提升展会文化品位;“第五届长春(德惠)农民节”,举办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突出“农民节日”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德惠知名度,推动德惠市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信息化得到了全面展示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网上农博”“线上农博”,初步实现展会现场管理信息化。在园区各个温室全部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园WiFi覆盖,引进了大数据管理展会现场,通过展区人流热力图对现场管理人员实时定位,指挥调度预警管理,首次实现了线上线下展位及门票预售。建立电商平台,积极探索和推行众筹众包互联网时代创新商业模式。
展会硬件设施更加完善
重点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检修维护园区各项设施设备,更新标识标牌。组建专业化展会服务队伍,在交通、安保、展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水电保障、线上购票、酒店和票务预订等方面增强展会服务保障能力。 记者 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