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代表热议高考改革:高考“指挥棒”变了我们咋变

16.01.2015  07:11

    “这高考‘指挥棒’变了,孩子学什么也都得跟着变。”尽管我省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出台,但关于高考改革的一切内容已经成为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高考新政实行后,基础教育应该怎样面对?高考怎么考才能保证在公平公正基础上实现多元评价?在昨日的长春市“两会”上,人大代表们畅谈高考改革,探讨基础教育如何转向。

    咋变的?

    不分文理科 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

    长春市人大代表朱杰,是长春市十一高中校长,作为高中的校长,他最关注的就是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高考改革。他认为,此轮高考新政最重要的是体现选择性,因为高中的多样化办学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

    高考新政“”在哪?朱杰介绍,高考科目从以前的3+文科综合、3+理科综合变成了3+3组合,文科、理科可以互相搭配,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文理不分科”将培养更多综合型学生,储备跨学科、具备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新型人才”。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从统考“套餐”变成选考“自助餐”,学生可以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自由组合高考科目。学生在6门等级性考试里选择3门,至少有20种学科组合。

    同时,新政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察重点。强调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

    啥影响?

    高中教育“走课”将成教学常态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求高中教育教学观念有一个较大转变。那么,作为普通高中该如何面对高考制度改革?朱杰建议,有关部门要引领高中教育完成从过于偏重文理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的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回到以往所有学生都学同样课程的老路上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和个性成长的需求。

    “以后高中就不再分文理了,‘走课’将成为学校教学的常态,这对教师队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朱杰说,这就要求提高教师应对新高考改革的能力,一是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包括生涯规划指导能力;二是分层有序走班后的新型班级管理能力。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在新老高考方案并存时,助力学校做好预判,以顺利度过师资结构性矛盾期。

    初中阶段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实施高考改革,看似和初中教学无关,实则关系重大。”长春市人大代表李铁成是长春市108学校的校长,他表示,高考直接影响高中生,但初中的学习习惯、思维训练水平则直接影响着高一的学生能否快速适应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

    李铁成表示,高考改革对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新的考试招生制度肯定会影响中学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模式的转变。高考改革以后,文理将不再分科,这就要求初中阶段就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不能对文理科或者主科辅科有放松。“之前一些不太受重视的科目,今后也要全部拾起来,所有科目一视同仁,以便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能够顺利地衔接。”记者了解到,目前高考改革并没有对初中阶段的课程安排造成影响,依然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

    高考改革的消息公布以后,家长虽然都在为此次改革“点赞”,但心中也不免担心,觉得不太适应。李铁成表示,高考改革比较突然,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家长们要尽快地适应起来,和学校老师沟通,一起帮助学生调整学业计划,以尽快融入新的教学节奏上去。

    咋应对?

    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高考新政实施后,学生有望一人一课表、期末考试也各不相同。”朱杰建议,普通高中应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引导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找到最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加大力度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选修课提供系列“菜单”。有必要调整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重新设计高中各学科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内容及其相应课时。

    同时,开设生涯辅导课成为必选动作。可考虑设置学生发展顾问制度,由学校教师、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优秀的校友志愿者等担任。发展顾问研究每一位学生的职业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家庭情况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清晰定位,科学选科,规划职业生涯,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积极推进分层教学和走班制

    高考改革后,学生可文理兼修,选择权进一步加大。对此,朱杰建议,可考虑按照学科成绩分层走班,将课程分成三个序列进行设置,其中语、数、外高考统考科目必修课周课时减少,拉长学习战线,为其他选学选考科目教学腾出时间;理、化、生、政、史、地、信息技术序列探索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或多学程,尝试采用长短课、大小课结合等方式安排课程课时,既避免并开科目过多、赶进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可以让学生先获得课程体验再进行选科,避免盲目性;校本选修课和音、体、美序列在保证学时总量的前提下,课程课时安排更为灵活。同时,考虑把核心时间节点作为课程安排的关键点,还要考虑到以组团形式学习保持课程的系列化安排。学生一旦选择一门科目,学校应为他提供的课程包括:必修(分层)课程、以学科为轴心的选修课程、学考指导、高考指导。鉴于大学招生要求和学校开设课程实际可能,学校采取“归并同类项”的方式形成主体教学班,个别特殊选择学生个别安排。

    “各高中学校需提前做好教学方式改革的相关准备,其中包括教学场地和师资的准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鼓励高中学校在做强特色学科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校教学’,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朱杰说,还要为走班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如设立卡卡通系统、智慧书包柜、智能门禁考勤系统和智能电教设备授权管理系统等。同时努力实现智能选课,做到“一人一表”,并实现智能管理分班、考勤、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