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上演黑土地上的“供给侧改革”
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作为传统的产粮大市积极应对,全年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1.49万公顷——
长春上演黑土地上的“供给侧改革”
“这些都验过了,可以装车。”“天太冷了,都抓紧点时间。”……11月末,榆树市五棵树镇金科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是一片忙碌景象,一袋袋高粱正被装上货车,准备运往酒厂。
“接近尾声了,大部分高粱都已经运走了。”看着社员们一年的辛劳按照今年年初的订单价格得到回报,合作社负责人李佩民心里总算踏实下来。不过和秋天记者看到他时的意气风发不同,现在的李佩民话语中透出些许遗憾。
“价格都按照订单兑现了,但产量没有达到预期。”在合作社里,李佩民告诉记者,“夏季的大旱没太影响高粱生长,但秋季的连阴雨导致了高粱籽粒不够饱满。”看长势,原本预计每公顷1万公斤的产量,最后只有小部分地块达到,大部分地块的产量在8000公斤左右。“即使是这样,种高粱也比种玉米划算,而且前期投入要低,合下来能多收2000元吧。”
坐在旁边的合作社社员于义今年种了1.5公顷高粱,他说,“秋天的时候那高粱看着长得可好了,我当时估计产量能达到两万三千斤,没想到接下来就开始整天下雨,这籽就没长实,产量受影响。”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于老汉明年继续种高粱的决心,“让我选,明年还种高粱。看大形势,种苞米肯定不是长久之计,高粱今年是受气候影响。有这样的订单,正常年景一垧地怎么也能比种苞米多收入五六千块钱。”
“种植结构一定要调整,种玉米等补贴不是出路,明年我们会继续加大高粱的订单种植量。”今年年初,李佩民的金科合作社200多户社员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和山西杏花村汾酒原粮基地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大幅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把1100公顷耕地中的960公顷改种了高粱。“明年我们的订单种植面积至少翻一倍,很多农民也看到了订单种植高粱的前景,即使在今年受天气影响收益没达到预期的情况下,也有很多人主动要求加入明年的订单种植。”谈到种植结构调整的前景,李佩民话语中透着坚定。
在我市各地农村,有很多像金科合作社一样的经营主体和农民正走在种植结构调整的路上,他们以市场为主导,探索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新路径。
这一切来自国家政策的变化。今年年初,我国取消了实行9年的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作为传统农业大市,长春有相当多的农民需要改变固守多年的生产方式,逐步缩减玉米种植面积,真正围绕市场去组织生产。
农民们在应对,市委市政府也在引导。早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市确定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在会上强调,“推进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必须把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要抓手,进一步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与此同时,我市出台了《长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0年)》,其中提出,全市将落实国家调减玉米种植、实施粮改饲等相关政策,高度关注玉米临储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地方结构调整扶持政策,调动生产经营主体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自此,一场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悄然上演。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突出市场导向和效益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的,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我市围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出要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依据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优化种植结构。经过一年的努力,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全年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1.49万公顷的任务目标。
根据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市普通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幅度为10%,减量绝对值为10万公顷。同时每年增加2万公顷蔬菜、食用菌、林果、马铃薯、花卉苗木等园艺特产业种植面积,使我市真正成为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记者 张春杰)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