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一家三口都爱做好事 父亲入选中国好人榜
一有时间,陈光就帮田凤琴大娘干活。
本组资料图片由省妇联提供 张敬华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
长春晚报记者 徐微
在长春市南关区政府宿舍小区里住着这样一个三口之家,他们全家人都是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会员和学雷锋志愿者,做的好事多得数不清。妻子张敬华是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丈夫陈光是吉林省信访局的干部,还是2014年度“吉林好人标兵”,入选“中国好人榜”;儿子陈嘉木是长春市第八中学高二实验班的学生,更是一名爱心少年。在吉林省这个“最美家庭”采访,说起一家人都爱做好事,一家三口的回答差不多:“相互影响的!”
妻子:未过门代夫尽孝 用心做自闭症儿童的代理妈妈
记忆要拉回到21年前……
1994年8月,张敬华与在部队工作的陈光结识,从此鸿雁传书。“1995年10月,我突然接到父亲身患重病的电报。”陈光回忆说,听到这个消息好似晴天霹雳,当时手里没有钱,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张敬华坚定地对陈光说:“我借钱给你。”那时张敬华每月仅挣200多元工资,她毫不犹豫地给陈光拿了2000元,并陪老人去看病。当她知道治病的钱还不够,又去找亲朋好友借,最后凑了6000元送到医院。陈光说,接过沉甸甸的救命钱,一向坚强的他流泪了,并第一次对张敬华表白:“我会一辈子记住你的好!”
由于老人的病情已是癌症晚期,急剧恶化,为了不给家人增加负担,老人拒绝治疗坚决要回家。陪父亲回家不久,陈光就接到了部队催其归队的电报,张敬华决定代陈光尽孝。“你放心回部队吧,家里有我呢。”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承诺,当年还没过门的她,顶着周围异样的目光,毅然代替陈光照顾其病重的父亲。
“当时老人的伤口一直不愈合,肿瘤压迫眼球,有时疼得流汗发抖。”回想起当年的情形,张敬华至今记忆犹新。听说仙人掌熬汁喝能减轻疼痛,张敬华马上发动亲友想办法,弄到了整整两大编织袋仙人掌。她把刺一根根拔下来给老人熬汁时,手上扎满了刺。为了省几块钱给老人买好吃的,她不坐汽车,骑自行车往返家与学校间30多公里的路程。
1996年春节,她和陈光都无法忘记。得知陈光所在部队战备值班,一律停止休假,她对父母说:“爸、妈,陈光回不来,叔叔那边需要我。”那年从小年到正月十五,20多天,她没回一次家,精心守护老人,做老人喜欢吃的饭菜。在张敬华的精心照料下,医生说只能活两个月的老人生命延长了近一年。为了让老人体面地离去,张敬华给老人买了一件呢子大衣。“我父亲这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就是张敬华给买的呢子大衣。”说到这里,陈光眼中闪着泪光。
1997年1月2日,在张敬华家简单地办了酒席,他们就算结婚了。“至今我还欠她一个正式的婚礼和婚纱照。”陈光说,这是他最遗憾的事。
1998年,张敬华的小叔子到了娶妻的年龄,由于长辈都不在了,张敬华又担起了家长的角色。介绍对象,操办婚礼,办好这些事,张敬华存钱的抽屉里只剩下80元钱。为了让小叔子一家好好过日子,已有身孕的张敬华将自己住的房子拱手相赠,自己在外租房子。
“陈光常年不在家,我一个人好说,他们好不容易成了家,如果感情不好,我当嫂子的心里过意不去。”张敬华常常这样说。那一年,她的儿子出生在简陋的出租房里。从此小叔子不管张敬华叫嫂子,只叫姐。陈光的哥哥做生意没钱,张敬华帮,结婚没钱,张敬华拿。
2009年,张敬华的弟媳因病去世,弟媳的父母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张敬华和陈光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为了让弟弟的孩子安心学习,张敬华把孩子接到了长春,主动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最终孩子不负重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大学。“我觉得如果考不好,对不起她。”孩子每年放假回家都给张敬华带来各种奖励证书。
张敬华爱家人,更爱教育事业,爱她教的这些孩子。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敬华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0年。她热爱老师这个职业,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这些年来,她出版了两部辅导教材,多篇论文在省和国家级期刊发表;她关爱所有学生,关注每个家庭。这些年来,她教书育人,著书立作,助人为乐,不仅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还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10年,她所在的学校由普通小学改为集普教、特教于一体的双轨制学校,从此,张敬华多了一个身份——特教老师,她也成了自闭症儿童的“代理妈妈”。孩子哭了,她像哄自己的宝贝一样去平复孩子的心;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她创新教学手段启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把大便拉在裤子里,她不怕脏,细心地擦干净;孩子没有学习用品,她用自己的工资买来笔和本;家长不能及时接走,她就把孩子带回家照看……寒来暑往,春去冬来,张敬华细心呵护着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然而,就在她认真做这些事的时候,不知自己得了胆囊结石,以致疼得受不了,急需马上手术时才去医院。来医院看望她的领导和同事责备她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她说:“孩子们离不开我!”
丈夫:
把来访群众当家人
陈光在部队时曾获沈阳军区学雷锋荣誉奖章并多次立功,2006年转业到省信访局。工作中,他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积极回应群众期待,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中,默默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赢得了群众的高度信任。在生活中他看到谁有困难,同样尽己所能,不遗余力。
2014年4月3日,70岁的田凤琴在劳动公园附近卖葱,不慎被一辆私家车撞倒了,在无人敢扶的情况下,陈光上前把大娘扶起来。当了解大娘家生活困难后,他帮助大娘卖掉了大葱,并拿钱给大娘看病,还帮助老人解决了低保问题,让老人能安度晚年。
2014年1月12日,陈光路遇10岁男孩跟爸爸走散,他怕孩子出事马上报警,后来民警把孩子送回了家。
2014年6月,陈光得知阿里公益组织公益活动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并3次放弃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圆梦村小”活动,最后他向一所村小捐了12个足球和4000元圆梦基金。
2014年7月,长春市第二汽配厂退休职工万顺恒给儿子看病急需用钱,但养老金账户存在问题被银行冻结。陈光得知后,到社区帮助老人解决了养老金账户的问题,还帮老人更正了医保信息。陈光两次拾金不昧,分别在深圳和长春捡到万元不为所动,物归原主后拒收酬金……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在街道和社区,百姓称他是困顿老人的“油灯”、残疾家庭的“拐杖”、上访群众的“家人”、心怀大爱的“雷锋”。在信访局因工作成绩突出,陈光3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4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2014年陈光被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明办评为“吉林好人标兵”,2014年11月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儿子:
做好事不逊父母
陈光夫妇是一对好人,他们的儿子陈嘉木也在做好事。在学校里,当得知同学患重病,他主动捐款;在班级里,同学向他请教时他主动帮助答疑;拾到失物主动交给失主。2015年1月21日,本地纸媒刊发了一条消息:公主岭市患者身患尿毒症,重度贫血,急需O型RH阴性“熊猫血”救命。当陈嘉木得知此事后,便和爸爸妈妈一起向这位尿毒症患者献爱心。他发动在西南大学读书的哥哥和同学一起加入寻找“熊猫血”,当他知道爸爸帮助患者找到了“熊猫血”后,激动地抱着爸爸说“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张敬华一家总是带给别人温暖,这个“最美家庭”实至名归。
当记者问他们什么是幸福时,陈光拉起张敬华的手笑着说:“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奉献到老!”这,就是这个“最美家庭”的不老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