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首飞飞控团队:生活在倒计时里的人

24.06.2016  14:39

【“中国航天日”特别策划】 编者按: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自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4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究竟怎么样?设立“中国航天日”意义何在?中国航天人怎么看待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日前,中国军网记者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聆听航天人的心声,打探“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幕后的秘密。都是独家“爆料”哦!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谈飞控中心发展历程

2016年是“中国航天日”设立之年。谈及这个话题,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显得很激动。他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是对我们国家老一代航天人的纪念,因为没有当时的“两弹一星”,就没有现在中国的大国地位。设立这样一个纪念日,也标志着我国由一个航天大国正在迈向航天强国。

一个国家强不强大,航天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现在每一次的载人航天、探月任务的成功,对国家对民族的凝聚力,激励全国人民实现各行各业的跨越、创新和实现‘中国梦’都很有意义。

说起来,2016年也是中国航天任务高峰之年。陈宏敏主任介绍说,今年“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三大空间实验室任务接踵而至,不仅让国人满怀期待,也让承担该系列任务飞控工作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入满负荷运转的紧张备战状态。

回顾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历次重大任务,飞控关系任务成败,关键飞控技术创新也直接影响任务进程。”陈宏敏介绍说,“今年3月,飞控中心成立20周年。20年来,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经历了艰苦奋斗、创建起步,完善功能、实现突破,开辟领域、使命拓展,攻坚克难、全面提高,面向未来、创新发展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建设发展都伴随着关键飞控技术的创新突破。正如中国航天的远航高飞离不开创新引擎的强力驱动,中心的成长进步也得益于一项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飞控技术的创新突破。

此番前往中国飞控中心,记者还有幸采访到了2016年首个重大任务“长征七号”飞控团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此次任务和首个“中国航天日”的设立吧——

总体设计师赵凤才:航天梦始于中学二年级

长征七号”飞控任务总设计师 赵凤才

赵凤才,2014年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青年飞控专家。赵总瘦瘦高高的,带着一副细丝边眼镜,说话永远带着笑。

飞控总体工作乃顶层设计,涉及知识广、工作难度大。作为“长征七号”火箭飞控任务的总体设计师,他这样形容他的工作:“我要根据任务需求了解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然后做个方案出来。如果把这项工程比喻成一辆车,我就是这次画‘长征七号’设计图的那个人。

长征七号”是我国为即将建造的空间实验室发送货运飞船设计的新型火箭。它的发射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以往火箭首飞搭载个配重就可以了,但这次为了充分利用,“长七”的首飞搭载了5大载荷。也就是说,除了验证火箭性能外,还要做一些科学应用。这种任务模式,中心以前从未遇到过,完全是个自主研发的过程。面对困难,赵凤才没有退缩,他如饥似渴地研读专业书籍,撰写飞控方案,像一颗螺丝钉一样,铆在办公桌前,翻阅资料、吃透原理、揣摩细节,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赵凤才的刻苦攻关没有白费,“长征七号”火箭首飞的日子终于定了下来,并且是作为2016年第一项重大任务。

采访即将结束时,当记者问及对首个“中国航天日”有什么感想时,赵凤才的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我印象特别深,宣布4月24日是我国‘航天日’的那一天,我的整个朋友圈都被这消息刷屏了,我很兴奋!国家这么重视航天,还专门设立了个‘航天日’,我们终于有自己的节日了!你知道吗,作为航天人的一员,我的航天梦从中学二年级就开始了,现在我就希望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能早日站在世界前列!

北京飞控中心科研人员的创新观,来感受一下!北京航天飞控中心20年集智创新助中国航天飞得更高硬件设计师李晓前:航天大戏我搭“舞台

在一般人印象中,运筹帷幄、遥控“天地间”的航天人应该是严肃冷静、一丝不苟的,然而在硬件设计师李晓前身上,却能看到轻松和幽默。

作为飞控系统的硬件支撑平台,任务中所有信息的交换、存储和处理都要依靠硬件系统来实现,一点小瑕疵,都会直接影响任务的成败。在“长征七号”飞控任务的这辆“大车”上,李晓前肩负着“车体”硬件保障的任务,“车灯”“后视镜”“轮胎”哪一部分都不能放松。幽默的李晓前把飞控过程比作一部大戏,他就是搭舞台的人,而赵凤才、颜华、余天一则是在这个舞台上唱戏的角儿,“我们的任务就是保障这个平台的稳定可靠。只有我们搭建的舞台平稳可靠了,在上面唱戏的人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经历过多次大任务惊心动魄的磨砺,谈起“长征七号”首飞,李晓前底气十足。这样的自信不仅源自他过硬的技术,更多的是团队的力量。“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的团队支持让我对此次飞控任务毫不担心。

听李晓前说,今天的工作状态来自孩提时代的梦想。他儿时便怀揣航天梦,大学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又为进入航天领域牵了红线,梦想不再遥不可及。一个小男孩对火箭、航天飞机天马行空的设想,对太空梦幻般的向往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起航。作为一名光荣的航天人,伴随着每一次飞行器向更深远的太空遨游,李晓前的航天梦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中心党委书记林玉南:一线科技人员平均年龄34岁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党委书记林玉南

中国航天事业最令人羡慕的是她有一批年轻的航天人,年轻人正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怀揣着火热的青春梦想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长征七号”飞控任务团队正是这样一支精英群体,他们情系长空,排兵布阵,将再次开启筑梦太空的探索之旅。

中心党委书记林玉南介绍说,像这样的青年团队,在这个世界第三大航天飞控中心内还有很多。中心组建20年来,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科技人才方阵,中心任务一线科技人员平均年龄约34岁。 20年来,“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造就了精干的航天飞控队伍。中心不仅从科研院所、高校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业务辅导,还创造机会让科技工作者走出国门,学习国际先进航天技术。

20年来,矢志航天、报效国家的理念一直镌刻在每个太空筑梦师的心田。中心爱才好士,大胆启用人才,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把重要的岗位交给年轻人。年轻科技人员担任课题组长,承担重要工作,在探索太空道路上的无数次磨砺驰骋,既推动了航天事业,更收获了成就感、荣誉感。

20岁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不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吗?正如林玉南所说,依托这样一支年轻化、高学历化的人才队伍,凭借创新的智慧,中心能承担更多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任务,精彩完美地向世界展示中国航天人的精准控制能力。

逐梦苍穹的脚步不会停歇,航天人追梦永远在路上。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流

飞控中心人员工作中

首个“中国航天日”,这些事你要知道

——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解析中国航天发展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荣启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今年三月,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开始每年4月24日被设定为“中国航天日”。4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究竟怎么样?未来有哪些大工程值得期待?在22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针对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

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 一步实现绕火与着陆

今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许达哲介绍,我国计划在“十三五”规划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卫星。

我们想一步实现绕火的探测和着陆巡视,这相当有难度。”许达哲说,1月11日正式批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而每26个月才能遇到一个窗口期,正在严密制定工程计划,争取在2020年这个窗口发射探测和着陆巡视的火星探测器。

美国在火星上着陆巡视成功,俄罗斯实现了火星着陆,而我国要一步到位将是一个大跨越。许达哲表示,“这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迈入深空探测,尽管我们的飞行器已经进入了深空,但在深空进行探测还需要火星探测任务的完成和实现。

计划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我们现在正实施的是空间实验室的计划,今年要发射天宫二号,要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与之对接,要进行一系列的空间试验室的试验。”许达哲在回答关于我国空间站建造问题时说,中国一直计划是2020年前后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许达哲表示,对于火星探测,载人航天是最富挑战性的、最复杂的工程。据介绍,我国目前掌握了载人航天各项关键技术。

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里,列举了许多航天领域要开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其中包括把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走好、把探月工程第三步走好、把北斗导航第三步走好,而且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十三五”末完成。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启动

针对中国空间应用广泛服务于各个领域,许达哲介绍说:“以高分、风云、海洋、资源为代表的遥感卫星,在农业、林业、减灾、交通、气象等领域广泛应用,通信卫星形成了稳定高效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导航定位卫星步入了产业化的发展轨道。

中国航天走到现在,很大的一个转变就是应用空间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许达哲表示,现在遥感、导航、通信三个系统,要从扩大应用方向上发展。

下一阶段,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北斗导航系统加速全球组网、高分三号卫星、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将实施发射。

空间科学: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显著增强

成功发射暗物质探测卫星和实践系列卫星为代表的多颗科学试验卫星,空间物理、空间化学、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等空间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空间碎片观测、减缓和防护取得重要进展……许达哲列举了中国空间科学成果,表示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能力和研究水平显著增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取得跨越发展。

中国空间探测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探索的重要平台。”许达哲说,“十三五”期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空间科学新型卫星也将实施发射。

许达哲还介绍了“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按照以航天工程技术创新为主体,大力推动以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论证和实施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和项目,做强航天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取得一批空间科学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