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金融贷款进农村 小卖部变网购点
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农林村,村子里的小卖部变成了网购点,让村民张艳珍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再多再大的商品也能送货进村,方便。”她说。
以前,这个小村子里的居民买东西并不方便,往返县城至少两小时。但从今年开始,在农村信用合作的十万元信贷支持下,于雪梅的商店也开始转型升级,“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以前贷款不易,缺抵押。”于雪梅说。吉林省金融办与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等共同研发集征信、整理、分析为一体的数据库,在统一标准下,立足于县市村镇的“小而全”征信系统让金融机构放款更有底。
便捷的融资手段,许多像农林村一样的乡村小商店升级为网购集散地。农民有了信用档案,还款能力、个人品德、邻里口碑都成为评价标准,抵押不再是贷款的唯一要件。
“在‘小而全’的信用评价体系下,只要贷款人口碑好、有干劲,只需少量抵押,就能得到金融支持。”通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安明石说。
安明石在农信社工作多年,以前“唯抵押物是瞻”的条件,即便看到了好项目、好人才,也难以有效支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摊货物,哪够得上十万元抵押?”安明石说。
创新的信用评价和完善的档案,增加了贷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安明石和信贷员团队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深入村屯,挖掘像于雪梅一样的优质客户,把金融支持“送货上门”。
如今,十万元的贷款让于雪梅有了充足底气扩大库存,和电商网站合作,帮农民消费者垫款购物的流动资金更加充裕。
店里装上联网的液晶大屏,琳瑯满目的商品可以随意挑选。村民张军指著身上设计新潮的棉服说,“这身品牌服装只要198元,商场里可没这么便宜。”
村民网购越来越多,于雪梅的商店每月能多收入两千多元。“一个月三万多销售额,有时候网站搞活动,三天就卖了五万多。”于雪梅说。
一边买,一边卖。于雪梅还计划用贷款资金收购村里的土特产,给城里人提供特色年货,“家家户户都养鸡,一家三五斤土鸡蛋统一收购,打上包装,售价能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