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治水兴农
记者陈沫
核心阅读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解决了水的问题才能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初冬时节,我省部分地区充分利用秋收后难得的农闲时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农田水利建设。如何修?怎样建?东部“跑水”的丘陵山地、中部肥沃的黑土平原、西部干旱的盐碱沙地,差异明显的地形地貌使得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法统一方案。
近日,记者走访了正在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部分地区,试图发现这些地区的探索是否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意义。
秋收已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正当时。
在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我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
在东部“跑水”的丘陵山地、中部肥沃的黑土平原、西部干旱的盐碱沙地,记者分别记录下了三个不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样本,他们“量体裁衣”的治水兴农思路和经验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中部平原
河道清淤疏通“毛细血管”
“清淤工程太好了,我们村的村民都特别支持,以后田地再也不怕被淹了。”榆树市于家镇泉草村村民于凤池经常到施工现场观看施工作业。“因为我们村在河道附近,汛期的时候,水库一泄洪,地里全是水,对收成影响特别大。”村民们说,今年因为水淹村里有30公顷的地绝收,差不多一半的水田受灾,河道清淤之后就不用再担心水库泄洪了。
像于凤池一样,泉草村的村民对眼下的清淤工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河道清淤现场,两台挖掘机正挥舞着巨臂,有条不紊地将渠道中的淤泥掏至岸边。
“今年的清淤重点,主要对卡岔河、二道河、三道河、四道河、卸甲河等进行清淤治理。计划清淤土方量1600万方,清淤河道长度1500公里。”榆树市水利局副局长张风林对记者说。
自1997年以来,榆树市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致使一些河流淤积严重、水流不畅、堤防标准明显降低、江河沿岸农田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对境内河流清淤治理,是榆树市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
“清淤的工程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由受益乡镇村筹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市里补一点的办法解决。同时,向阳水库渔业公司自愿出资80万元,参与到清淤治理中。”于家镇镇长周冲涛介绍说。
向阳水库清淤工程主要是对三道河进行全面清淤,清淤工程有利于实现水系畅通、水质提高、渠道整洁,大大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同时为村民农业生产用水提供方便。
对此向阳水库渔业公司总经理桂铁刚对清淤工程竖起了大拇指。“过去因为泄洪淹田当地村民没少上访。自从清淤工程开工以来,村民都帮忙开道,积极性特别高,这真是个得民心的工程。”
从于家镇北行15公里,是河道清淤工程项目建设之一的泗河镇。“泗河镇已经有30年没有清淤,由于地势低洼,主要河流都从此穿过,每年夏季水库泄洪都是汪洋一片。今年泗河镇共有135公里的清淤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25公里,预计月底能全部完成。”泗河镇党委书记赵百龙说。
“天下第一粮仓”榆树的做法让记者想起了一句老话——“修渠如建仓,挖塘如屯粮。”
东部丘陵
金州乡,辽源市东辽县一个面积只有129平方公里的乡。
汽车驶入金州乡,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一些醒目的广告牌映入眼帘。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已是小有名气。但常年的水土流失却是一直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难题。
“因为我们这都是坡耕地,种地产量不高,就得看老天爷‘脸色’吃饭。一下暴雨,土都被冲走了,遇上个灾这一年的收成就没了。”金州乡村民朱岳文对靠天吃饭的日子颇感无奈。
金州乡的水土流失面积有16.1平方公里,土地多是跑田、跑土、跑肥的“三跑”坡地,低产、低收、抗灾能力差,天公作美就有收成,大旱时候就颗粒无收,这让当地的村民苦不堪言。
今年9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金州乡开工。“通过修建水平梯田、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工程,改造中低产田,现在的亩产从过去的1000斤提升到1800斤,产量几乎增了一倍。”金州乡副乡长陈洪亮激动地说。
在金州项目区施工现场,一片片坡地正在推土机的“改造”下逐渐变成一阶阶的梯田。据陈洪亮介绍,金州项目区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45平方公里,主要以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为主。金州项目区建设预计在2015年5月结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保土1.23万吨,保水34.5万立方米,增加农民收入75.3万元。
让“三跑田”变成保土、保田、保肥的“三保田”,这项利民工程得以推进得益于金州乡实行了土地流转、引进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
“从2012年,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1100元的租金累计流转了金州乡整个乡的15000亩土地,这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基础。”东辽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贾立新说。
金洲公司通过把土地集中起来,便于集中治理、连片治理、综合治理。同时,在资金方面,金洲公司共投资50万元,占总投资的7%。“治理水土流失是一举三得的事。通过治理,土地不仅由低产田变稳产田,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修复了生态环境,也保证了粮食安全。”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继新说。
水土流失治理,其实受益最大的还是农民。金州乡村民臧日成去年把家里的15亩地全部土地流转,他算了一笔账:“过去一亩地顶多赚1000元钱,流转后得到的租金就有1100元了,而且还能用空下来的时间出去打工,公司还把国家发放的直补钱返给我们,这么一算每年能多赚2万多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东辽县的辽河源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一期工程,已经通过坡改梯成功地治理了水土流失,效果显著。辽河源的成功实践为此种模式的推广提供了示范借鉴。
西部盐碱沙地
膜下滴灌造就的从“1∶1∶1”到“1∶10∶20”
在通榆县向海乡的田地里,拉沟机正自南向北缓缓前进着,所过之处留下深80厘米、宽15厘米的沟渠;工人们正在用热熔器将一根根PC管连接在一起。这是向海乡膜下滴灌工程的施工现场。
“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使用这种拉沟机,不仅工程进度快,对地表土层破坏小,不影响产量,而且土壤回填不需要机器,省时省力。”通榆县水利局局长王东秀指着远处的拉沟机赞不绝口。
低洼的地势、丰富的地下水和过境水、良好的光热条件,使西部地区成为农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但通榆县历来在白城最旱,降水最少,十年九旱成为制约通榆农业潜力发挥的一大瓶颈。
自2010年春,通榆县作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县,开始了膜下滴灌的建设,工程建设优势逐渐凸显:与常规种植相比,全县所有按要求使用膜下滴灌技术的农户亩均增产都在250公斤以上,公顷增产均超4000公斤,玉米产量可达到常规种植的2.8倍。
过去,是“1眼井、1垧地、1万元”,如今,是“1眼井、10公顷地、20万元。”膜下滴灌技术在通榆创造了增产增收的奇迹。
“从春耕、蹚地到施肥、浇水,一条龙管理,膜下滴灌技术省时、省工、省力,还省钱。”向海乡创业村村民刘峻说。
据了解,通榆县迄今已完成膜下滴灌实施面积60万亩,到年底将达到100万亩,将实现年节水6400万立方米。正在西部地区实施的河湖连通试点工程,为通榆大规模实施膜下滴灌提供了可能。预计河湖连通工程全部竣工后,全县水库、泡塘、湿地蓄水总量可以达到6亿立方米以上,按40%的回渗率,每年可为通榆补充地下水2.4亿立方米,从而为发展200万亩以上膜下滴灌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地下水源保障。
(本组照片均由省水利厅边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