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伟:必须采取特殊政策、特殊措施,重点扶持、优先倾斜,补齐民族教育这块短板

21.08.2015  17:29

      时隔13年之后,我们再次召开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为期虽然只有短短一天,但之前的筹备工作很早就在进行,中央和部委层面的研究、讨论、征求意见就有很多次。特别是,今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亲自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审议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文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格外关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出台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文件,对于落实好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天上午,俞正声主席亲切接见了会议代表,刘延东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待会儿袁贵仁部长还要就落实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听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大家的发言,我也深感振奋、很受鼓舞,深感未来的民族教育事业大有可为,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下面,我谈几点看法和认识。

            第一,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具体体现  

            在去年国庆前夕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鲜明地指出,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为什么是最成功的?成功在哪儿?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找到并坚持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民族工作的领导核心、基本政策、制度设计、时代主题等各个方面。其中一个具体的体现,就是我们党在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之所以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也不同于国民党政府,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党承认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经济文化发展。而这也是我们开展民族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创办了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创办了许多民族院校和民族中小学,在高等院校举办了民族班、民族预科班,在内地举办了西藏班、新疆班。同时,组织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并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给予特别支持,在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适当倾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我们还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通过开展民族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的优秀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造就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通过开展民族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各族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汇聚起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通过开展民族教育,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更加丰富了璀璨多彩的中华文化宝库。

              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始终着眼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始终尊重民族发展规律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民族教育的发展举措。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条道路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前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高度,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层面来看待民族教育,始终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提高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注入更大正能量。

              第二,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教育工作,必须始终把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这一重大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56个民族的团结和力量。怎么样增进56个民族的团结?怎么样凝聚起56个民族的力量?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方面,民族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必不可少。这次出台的文件,也把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专门作为一部分,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发展民族教育必须要把握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民族教育事业长远的根本问题。维吾尔族有句谚语:“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各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往开来的保证。如果青少年在思想上的人生第一粒“扣子”没有系好,将来就有可能受到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影响,甚至可能会走上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安全的道路,那样的后果是很危险的。古人说,智者见于未萌,发展民族教育一定要避免这样的后果,把每一个民族的孩子从小就培养好、教育好。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各族群众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民族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法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每一个民族的孩子从小就充分意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民族、任何人拥有超越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教育引导大家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守法、用法,牢固树立法律责任意识。这些思想认识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就能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要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抓紧抓好。 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切实把民族团结教育摆在优先地位,让各民族公民都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各民族都是手足同胞、都是兄弟姐妹。各族公民都要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只有把这些道理用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青少年学生熟悉的语言,真正讲清、讲透、讲活,才能真正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要始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势方兴未艾,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尊重和包容首先就要从互相了解开始。我们要通过民族教育,让更多的少数民族从边疆来到内地,从山区、牧区来到城市,获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要通过推广民汉合校、混合编班,通过各种形式的结对拉手、联谊,不断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各族同胞共同学习、生活的机会多了、时间长了,交往交流交融在无形之中就向前推进了。通过民族教育来推动“三交”,是润物无声、收功长远的事,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做,长期不懈地做。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就能够不断被夯实,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一定能够越来越强。

   第三,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紧迫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重点,民族地区是重中之重;说难点,民族地区是难中之难。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失衡。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突出强调,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有依据。而就业的基础是教育,没有好的教育就没有好的就业。民族教育要为全面小康服好务,在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的同时,特别要在瞄准就业导向上下更大功夫,重点是抓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 民族地区相对落后,除自然、历史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人才匮乏,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理工类专业人才不足。前段时间,《中国民族报》上有一个关于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问题的报道,主要讲的就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只有国家标准的一半,基本处于不及格水平;民族地区高考理科分数线低于文科分数线,其中新疆民考民本科文理科分数线相差90分。而从需求上看,2012年中央企业在京招收新疆青海西藏毕业生,95%的岗位需要理工科专业,但这三省区少数民族毕业生专业对口的不到5%。这就要求我们大力调整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的专业结构,提高民族地区理工科教育水平。这不仅仅是建设民族地区,也是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家园的需要。少数民族应该有更多的科学家,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当前,部分民族地区就业问题较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但同时也有企业反映招工难,招不到符合岗位需要的技术工人。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不足、职业技术培训还不到位。去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了全面部署,民族地区要以此为契机,根据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的空间,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当前的重点目标是要保证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全覆盖,让他们都能够依靠一技之长走上就业岗位。多一个毕业生找到工作,就多一个家庭实现生活安稳,全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就多一份切实保障。

  中央一直强调,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地位,强国必先强教,富民必先兴教。当前国家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好民族教育,努力培养更多的各民族优秀青年人才,确保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四,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教育工作,必须突出重点难点、体现优先倾斜  

  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突出的还是体现在社会事业方面。特别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不仅是和东部地区相比不平衡,就是在民族地区内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差别也非常大。整体上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发展还都十分薄弱,少数民族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比较低,当前民族教育发展状况与国家战略、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特别讲到,有的寄宿制学校,一个铺睡两三个孩子,架几块石头烧起柴火煮一碗冷饭,这是不行的。总书记把这个问题专门拿出来讲,而且讲得这么生动、这么具体,就是在要求我们一定要尽一切努力,尽快把这块短板补上去。这就必须采取特殊政策、特殊措施,必须体现重点扶持、优先倾斜。

   一方面是对重点地区优先倾斜。 什么是重点地区?越是边远的地方,越是穷困的地方,就越是重点地区。这些地方往往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寄宿制学校建设较为滞后。现阶段,就是要一个一个地摸底,一个一个地提出硬任务,大力改善条件不达标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的问题。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要想办法多投入一些资金、多投入一些人力,提高当地教育质量。国家层面的教育经费要向边疆和欠发达省区倾斜,边疆和欠发达省区的教育经费要向边境县、贫困县倾斜,边境县的教育经费要向边境学校倾斜。同时以适当方式积极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骨干教师到边疆地区、边境学校任教,还可以充分发动各种形式的支援帮助的力量,确保到2020年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目标。

   另一方面是对重点领域优先倾斜。 什么是重点领域?越是问题还比较多的领域,越是工作还比较薄弱的领域,就越是重点领域。除了上面讲到的职业教育,还有一块比较薄弱、还不能很好满足需要的就是双语教育。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一定要从促进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既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又要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这既有利于各族公民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选择面,更有利于增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由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优先倾斜的方针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精准发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除了国家的倾斜政策,也鼓励各地区立足各自实际,勇于改革创新,将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民族的特殊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地区的历史背景、发展程度、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能够推动本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工作。这些年来,一些地方也创造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好典型,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好经验。希望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借鉴经验,不断积极探索。

   第五,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要领会、吃透中央精神,自觉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视和推动民族教育工作。在编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时,要把民族教育摆到突出位置,优先发展、重点保障。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发展民族教育,不仅仅是民族工作任务较多的省区的事,而是全国的事。各地区在落实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自觉服从整体和大局,切实履行好本级政府应尽的职责,搞好跨省(区、市)工作的对接和协调,促进民族地区与内地、各民族地区之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中,要优先倾斜教育,在总盘子中把教育支援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一些中东部省市虽然少数民族人口不多,但都承担着办好内地民族班的任务。今年我们举办了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省部级研讨班,俞正声主席在和学员座谈的时候就讲,你们去看过内高班的学生吗?没看过就是失职啊。俞主席还明确要求,对内高班、预科班,要有人管,困难要有人帮助解决,要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到温暖。这个要求怎么落实?就是既要对各民族学生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又要特别注意尊重风俗习惯,注重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用心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善意和真情。现在城市民族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的子女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要解决好。只有这样,才能使进了城的少数民族真正融入城市。

  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各级教育工作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和各级各类民族教育机构都重任在肩,需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长期以来,教育工作部门大力支持民族工作,给予民族工作部门很多帮助。在推进民族教育工作中,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要发挥与少数民族群众联系多的优势,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自觉配合教育工作部门抓好有关工作。同时,推进民族教育发展,仅仅依靠教育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还是远远不够的,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分工合作、共同推进。教育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要多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努力把国家政策用好用足,争取对民族教育的更多支持。

  加快民族教育发展,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工作,还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不仅需要依靠党和政府推动,还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搞好组织协调,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教育事业的渠道,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民族教育的良好局面。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广泛宣传会议精神,引导各族群众从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民族教育,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民族教育,形成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基石。推进民族教育事业,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崇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开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