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鄂伦春:从狩猎部落到旅游热地(图)
图为能歌善舞的鄂伦春人共度伊萨仁。 图为能歌善舞的鄂伦春人共度伊萨仁。 图为鄂伦春人欢聚一堂,共迎新春。
中新网 呼伦贝尔1月31日电 题:中国鄂伦春:从“狩猎部落”到“旅游热地”
作者:张玮 何灵灵
“鄂伦春族人很纯朴,他们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喜欢与人分享,能在这里与他们共度冰雪伊萨仁(鄂伦春人冬季集会之意)、共迎新春,是太美好的事。”从深圳远道而来的蒋美妍不知从部落里谁家穿了件兽皮马甲,高兴地又蹦又跳。
“这些天,每天都要赶早出去狩猎,从冰雪伊萨仁开始,部落里便游人如织,而且今年春节还会有很多游客留下来和我们一起过年,所以‘年货’一定要丰足。”31日一早,天还没亮,鄂伦春族小伙儿伊嘎布便骑着“战马”,拿着猎枪、带着猎狗上山去狩猎。
鄂伦春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中的鄂伦春族人被誉为“兴安猎神”,他们的狩猎文化被称为“中国北方原始文化的活化石”。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是鄂伦春族的聚居地,也是鲜卑民族的发祥地,这里的鄂伦春族有2754人,而鄂伦春族猎民仅有965人。
鄂伦春自治旗旅游局局长赵金山介绍道:“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主要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1958年,他们由游猎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
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实施禁猎,鄂伦春民族走上了发展现代产业之路,成功实现了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跨越。而他们的民族传统转型成为旅游产业被保留了下来。
赵金山说,每到鄂伦春族传统节日的时候,猎民们还是可以上山狩猎来祭祀。
近几年,为了发展鄂伦春民族技艺,传承该民族传统,当地打造了以多布库尔鄂伦春民俗村为主的一批民俗旅游品牌,并申报了托扎敏鄂伦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原生态的狩猎生活。
“每年夏天举办的篝火节和冬季举办的冰雪伊萨人便是延续鄂伦春传统最盛大的节日,届时族人们都会盛装出席,与游客一同狩猎、祭祀、围着篝火舞蹈。”赵金山如是说。
据数据统计,2014年鄂伦春自治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万人次,同比增长22.2%;实现旅游收入3.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5%。
伊嘎布的妻子代苏荣边用兽皮缝制新衣边告诉记者:“冰雪伊萨仁一直延续到三月份,所以春节的时候游客也会不断。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族里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与游客一起焚香跪拜祷告,以求火神保佑平安,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示供奉。”
鄂伦春人以勤劳、勇敢著称。生活在兴安岭中的鄂伦春女子将张张白桦树皮制作成碗、盆、桶等各式器皿,用野生植物的浆液涂以颜色;将猎获到动物的皮毛完整的剥下,用动物的肉筋线缝制成各种服饰。
“如今,她们将自己亲手做的鄂伦春‘文化’发展成为旅游产品,或售卖或馈赠,都美极了。”台湾游客李先生捧着自己手里的桦皮酒碗仔细端详着。
据鄂伦春自治旗旅游局官方资料显示,“桦皮文化”和“兽皮文化”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鄂伦春的森林狩猎文化还被改编成大型舞台剧《勇敢的鄂伦春》,曾先后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各剧院上演。
赵金山感慨道,如今的鄂伦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路正越走越“敞亮”。(完)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