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颜值”留乡韵兴产业提“内涵”——河北省邯郸县平原版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探索
美丽乡村该如何建设,才能让老百姓获得真正的实惠?既村容村貌美丽又不失乡村韵味?既留得住乡愁又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既提升了乡村文化又能够培育文明新风?
地处北方平原地区的河北省邯郸县,在缺少山水等旅游资源、传统民居和历史遗存也很少的情况下,近年来以成系统、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方式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建成了9个省级美丽乡村,涌现出了一大批主题鲜明、独居魅力的特色村庄,连续两年获得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荣誉……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平原县特色的新美丽乡村建设路径。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千年古县”的广大乡村,探寻其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
以普惠共享理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来到南堡乡的刘村,记者看到各家各户的院落都对称分布在街巷两旁,水泥硬化的路面平直宽阔,各户房屋的结构虽然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山墙和房子的外立面都粉刷成统一的白色,四边附以灰色宽边,中间部分是各种民谚、标语、宣传画;路旁风格统一的花池里种的是本地的花草灌木;桔黄色的天然气管道蜿蜒着连通各家各户。
提起美丽乡村建设,村党支部书记刘彦祥感叹:“村里基础设施的变化太大了!路面硬化、墙面美化、自来水和天然气入户、改厕、绿化、亮化,政府都有补贴,村集体再筹一部分,村民不用掏一分钱,最多出点义务工,有的工程还承包给村民自己干挣钱,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干群关系也融洽多了。”
自2013年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以来,邯郸县坚持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2015年更是在全省率先实施美丽乡村整县推进。为何整县推进?县委书记何志刚说:“邯郸县与邯郸市市县同城,全县共有159个行政村,所有村庄离城区都比较近,具备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条件,而且群众积极性很高。建设以人为本的美丽乡村,就是要让基础设施城乡覆盖,一体均等,让农民在村里也可以共享现代品质生活。”
自2012年起,该县累计投入近6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实现全覆盖的八大“惠民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即“路(街巷硬化)、气(天然气入户)、水(清洁水和健康直饮水)、电(低压电网改造)、厕(生态厕所)、天网工程、电子商务、城乡环卫一体化”八大工程,将在明年底实现全县域美丽乡村全覆盖。说起每项工程补贴标准和受益人数,县农工委书记李之杰门儿清:“连村道路、村内主街、小街巷每平方米的补贴标准分别是60-80元、40元、15元;天然气改造每户奖补3000元,4.5万户农民用上天然气……”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当记者走进邯郸县河沙镇南街村的民俗小吃一条街时,贾国海等村民的民居改造仍在施工中,虽未完工但传统冀南民居的风格已经显现,从底到顶大面积地运用最普通的青砖、青瓦,青砖墙外立面既没有抹水泥也没有贴瓷砖,瘦高的门楼内有拱圈上有飞檐,门窗框、屋脊、建筑边角等处,都有砖雕和花檐的装饰……造型简洁大方,色调古朴雅致。
村党支部书记解振京说:“这是中国乡村建设院给规划设计的。改造自家的房屋政府给补贴,一开始群众不相信、不理解,现在已有34户村民报名要求改造了。”
在河沙镇小堤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铸铁车间、染坊、醋坊、传统的旧民居等,已经被改造成为民宿、茶亭和农家乐,颇有点“乡村798”的味道,这与村中600余年历史的古枣林交相辉映,散发着浓浓的乡村韵味。在南吕固乡四留固村,消失多年的传统豆腐坊、粉皮坊、挂面坊又在闲置的老宅院里重新开张,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是留住了乡村记忆……
记者通过对邯郸县诸多乡村的走访发现,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并不“高大上”,并没有拆旧居建高楼、别墅,让农民搬进“城市社区”,而是尽量突出乡土特色,保留乡村历史积淀下来的原始风貌,使用青砖等传统建筑材料,对没有美学价值的民居实施进行风貌改造,通过立面改造、内部修缮、新功能植入和景观环境布置,将北方地区沉闷的“火柴盒”、瓷砖房,改造为特色鲜明、风格亲切的冀南中式传统民居。
县长潘利军解释说:“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在施工中坚持‘最小化干预’原则,遵循‘不砍树、不毁绿、不拆房、不占田、不填塘’五不原则,在村庄外观上留住乡情乡韵,保留乡村记忆符号,建成城市人寻找乡愁的‘老家’,内核上则赋予乡村全新的提升。”
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
穿过尚壁镇中亓固村时,记者被木纺车和色彩鲜艳的老粗布吸引进了62岁的王献花家。她家这间临街的老房子是美优布艺合作社的4个织布作坊之一。王大妈坐在已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式木质织布机上,双手熟练地左右穿梭着织布梭,一脸笑意。
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申绍国说:“合作社一共吸纳了20名妇女,她们只负责织布,原料和产品销售都由合作社负责,卖布的收入1/3归社员,2/3归合作社。搞美丽乡村建设让村里环境变好后,我们还要积极发展产业让村民致富。”
邯郸县委副书记冯晓梅阐释说:“审美层面的美丽乡村建设仅仅是第一步,只有做强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美丽乡村才会有不竭的源头活水,我们不但要建设美丽乡村,更要经营美丽乡村,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
为此,邯郸县从壮大集体经济、培育产业、发展乡村休闲游、建设特色小镇等方面多管齐下,从根本上增强乡村的“造血机能”。依托中亓固、南井寨、徐许庄等村202家纺织上下游企业的布艺小镇,线上线下的年销售额400余万元,从业人员1500余人;吴唐营村6月份的第二届西瓜节,吸引4万名游客采摘游玩,销售西瓜5万多公斤;东召里村流转1400亩土地,招商广东珠海一家公司拟投资10亿元的“万国花海”项目即将施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邯郸县的美丽乡村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
还没走到南吕固乡东召里村的文化活动广场,远远就传来了一阵歌声,“太行山下滏阳河畔,坐落着东召里美丽的村庄……谱写着东召里致富新篇章……昂首走在幸福的大道上。”记者走近一看,荷塘旁的回廊、凉亭边,四五个大叔正坐着演奏着电子琴、手风琴等伴奏,七八个大妈站着合唱,前面指挥的是村小学退休教师王文华,四周一圈是几十个欣赏节目的村民。
王文华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个臭水塘,路过都得捂着鼻子,现在多漂亮!农民现在生活水平不比市民差,我们富了以后精神文化生活也得丰富多彩,村民自发成立了合唱团、广场舞队等,还有演小品的,都是定期活动,晚上大多数村民都能参与进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凑在一起不是打麻将就是议论家长里短。”
陪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长胡建英说:“文化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与‘灵魂’。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美化村庄‘颜值’,更要注重提升内涵,通过外貌和内涵的‘双提升’,美丽乡村才能由内而外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县积极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村史馆、体育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活动场所、工具,涌现了南街村野草诗社、北寨张村田野书画院等优秀乡村民间文化团体;鼓励群众利用石碾、水缸、马车轮等具有乡土气息的废旧材料设计建设反映本村历史、文化、产业等特点的村标,如今已有36座“平民美学”的村标贮立在各村路口,成为新的乡愁符号;建设了四留固电影民俗馆、谢南留知青馆、西召里平调落子民艺馆等历史、民俗展馆,纪录了历史,传承了民俗;以“文明燎原邯郸行”“道德大讲堂”“农民讲习所”等活动为载体,对农民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先后评选出“美丽庭院”示范户240户,“慈善公婆”“孝贤儿媳”等400余名,推举群众公认的“身边好人”1200余人……以村民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宣扬文明新风,带动更多的人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