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邮递员的一天 3小时得跑完44万m2区域

14.02.2015  08:19

每天邮递员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将快件送到您的手中 记者 张秋磊 摄

“喂,您好,您的快件到了!”当你在网上下单后,一定最期待接到这样的电话。可是,当你从邮递员手中接到快件时,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工作有多辛苦?

近日,“新春走基层”报道组来到了长春市邮政分公司,体会到了邮递员张天磊一天的辛苦与付出。

早晨6点半从家出发

在单位用1分钟更衣

2月11日5时30分,34岁的张天磊并不需要闹钟就自动醒来,随后从暖和的被窝里爬了出来。

简单的洗漱后,他走进厨房,做了一顿简单的早餐。除了自己吃的,还有仍在睡梦中的妻子和5岁儿子的饭菜。

6时30分,他穿好衣服走出家门,此时天刚亮。

从他家所住的东大桥到长春站前的长春市邮政分公司站前投递部,乘坐公交车不到30分钟就可以抵达。

7时10分许,他准时走进投递部。习惯性地抬头看了看挂在门口的电子表,没迟到,他嘴角轻轻上扬。

在投递部的最里屋,就是“职工之家”。这里既是邮递员们的更衣室,也是他们开会的地方。一个淋浴室,一个厕所,一排储物柜、几排桌子和十多把椅子,组成了这个“职工之家”。

张天磊和他的同事们一样,每天在这里换上绿色制服的时间只用1分钟。

工作量巨大

300多份报刊、100多封信函

换完衣服,等待张天磊和他伙伴们的,便是在报纸分发作业区需要完成的集体发报工作。

这份工作需要张天磊和他的同事们对一早送到邮政部门的数万份报纸进行拆包、过数和分类。

从7时20分开始,一趟趟的搬运,一份份的分类,他们必须用40分钟完成这项工作,否则就会影响到报纸的投递时间。

8时10分,在报纸分发作业区,已经看不到张天磊和他的伙伴们。

他们此时正在普网投递作业区。

在这里,他们需要分拣信函和报纸,以及邮政包裹和各种杂志。

3号分拣台是张天磊的,分拣台上24个格口代表着不同的区域及递送对象。

分平信、塞报纸、放杂志……只见张天磊台面的上的报纸堆叠越来越少,核对厚达近5厘米的大报账、小报账和杂报账,在确认无误后,张天磊开始整理堆放在地上的各种邮政包裹。

在第一批需要运送的20多个包裹中,他快速地拿出3个地址不详的包裹,一边打电话核对信息,一边记录着。

“晚点儿、再晚点儿,不行,还得晚点儿。”电话那头,张天磊与一位递送对象确定10时和14时,但对方都称不方便,要求延时,最后定在17时以后。

9时50分,张天磊完成了对300多份报纸和杂志,以及100多封信函和30多件包裹的分拣和确定任务。

负重约100公斤 

3小时得跑完44万m2区域

出发前,张天磊来到“职工之家”,穿好大衣,凝视着一张照片。

“这是我儿子,相片上的他才2岁,如今已经5岁了。”张天磊说,陪儿子的时间太少了。

背上约100公斤的包裹和报纸信函,他来到了属于他的那台电动摩托旁,开始装车。

装完后,张天磊的双脚已经没有地方搭,只能下垂着。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娴熟的驾驶技术。

浙江路、西二条、辽宁路、长白路、东二条、珠江路,张天磊眼里的6条主路围成了他的配送区域,约44万多平方米。

虽然该区域的胡同较多,且大多没有门牌号,但张天磊仍能准确找到他要配送的地址。

“3小时,不能超过这个时限,要在下午1点前回到投递部,因为在我投递过程中,还会陆续有信函或包裹到,那些需要在下午完成递送。” 

从自行车到电动摩托

从信件多到包裹多

提起这条邮递之路,已在邮递员岗位工作了13年的张天磊深有感触。

“13年前,单位配给我们的是自行车,直到2012年,我和我的同事们才有了电动摩托车。”张天磊对他面前的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电动摩托很有感情,保养得也很好,虽然已用了2年多,看起来仍然很新。

让他感受最深的,并不是交通工具的变化,而是负重量和配送难度越来越大。

“以前是信件和报纸多,几个报搭子就可以搞定,但是现在包裹越来越多,信件越来越少。由于包裹占用面积大,重量沉,对于电动摩托车来说,有些不堪重负。”张天磊说,有时候,拿了几件包裹就没地方放了,不得不多来回“折腾”几次。

“虽然担子重了,但客户的包裹就是我们的责任。安全快速到位,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张天磊说。

张天磊和他的同事们最希望的是,在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如果你的快件稍微延迟了一段时间,请不要着急。“请给我们多一点的时间。”

记者  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