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同时捐献 感觉像中大奖了
张连河和郭丽在采集造血干细胞 新文化记者 王威 摄
1月11日上午9点, 吉林 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6号楼血液科。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48岁的张连河和30岁的郭丽,经过一周的准备,两位同时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他们分别是我省第55例、56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捐献者:张连河 职业:梅河口市第二医院医生
“第一感觉就是中大奖了”
9点30分,张连河在采集床上已经躺了一个小时了,脸色有些苍白。张连河是梅河口市第二医院内科主任,是我省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生。医院都知道张连河捐献的事儿,领导和同事都来看他。妻子崔秀花是同院的护士,在一旁悉心照料着丈夫,间隔15分钟,掀起被子检查一下丈夫的右脚,询问身体感受。
张连河很爱笑,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时候并不好受,但是躺在床上的他一直微笑着。说起自己如何成为志愿者的,他回忆说:“我一直无偿献血,2014年3月,医院组织一次集体献血时,和单位同事一起登记成为志愿者的。”
刘敏华是和张连河搭班子的护士长,11日特意来看望他,“其实我们医院好多人都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但只有他配型成功了,大家都很羡慕。”
当记者问张连河当时知道配型吻合时是什么感受,他说:“第一感觉就是中大奖了。”
捐赠造血干细胞虽然对身体没有损害,但还是要遭些罪的。提前一周入院,要打五天的动员剂,将大量存在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低烧、乏力、肌肉酸疼、呕吐是常见症状,张连河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他还是义无返顾地来了。“见了太多患者的生死离别,了解病人和家属的感受,我的一点付出,可以挽救一条生命,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做的了。”
儿子因为上学,没有来医院陪父亲。“我儿子觉得他爸爸特别伟大,我们和受捐助者是素未谋面的亲人,知道配成功了,任凭是谁,都不会袖手旁观的。”妻子崔秀花说。
捐献者:郭丽 职业:销售人员
“昨晚,我妈打电话让我放弃”
10点,躺在采集床上的郭丽感觉右腿有些不舒服,陪着她的好友刘宇薇马上站起来查看,并询问护士该怎么办。和对面床上张连河有多位亲朋好友和同事看望不同,今年30岁的郭丽只有好友刘宇薇陪伴,她家在汪清,是一名销售人员。
郭丽成为捐献志愿者也是机缘巧合,2013年当时她还在辽宁工作,当时一位好朋友和她说要去做好事,“当时我特别好奇,知道是去采样做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根本没犹豫,立即去登记采样。”
2015年,郭丽回家乡工作,手机号更换了,初配成功后,吉林省造血干细胞分库的工作人员辗转找到她。当工作人员通知她可以捐献的时候,郭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郭丽的毫不犹豫还有一个原因———舅舅家的表弟在五年前得了尿毒症,每年光是血液透析费用就要3.5万左右。“我舅舅快60岁了,还要特别辛苦地工作,就为了给弟弟看病。”郭丽说着眼圈有些红了。
“能救人,对自己身体也没什么影响,我愿意做。”郭丽说。
可是,郭丽的父母对此事却有着顾虑。“我爸妈都很支持我这么做,因为这可以救人,但是真的到了关键时刻,父母还是担心,怕我遭罪,昨天晚上,我妈打电话让我放弃。”郭丽说。
说这话时,郭丽动了动身体,她又感觉有些不舒服了。
两位受捐人均是29岁小伙子
“两位志愿者同时采集造血干细胞,这在我省还是第一次,巧合的是,受捐献者同为29岁的男性白血病患者,一位在重庆,一位在郑州,两位的体重也差不多。”吉林省红十字会秘书长于立敏说。下午3点20分,张连河和郭丽捐赠的造血干细胞由省红字会的工作人员保管,飞往重庆和郑州,为两位29岁的小伙子带去生的希望。
新文化记者采访郭丽时得知,在她住院这一周,认识了一位大一的男孩,“在骨髓库里他找到了四位和他配型吻合的人,但因各种原因,四个人都没有捐献,他只能一直等下去。”多数人的顾忌和郭丽的父母一样。“我会用自己作为实际的例子,来告诉大家这个对身体真的没有什么危害。”郭丽说。
新文化记者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