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九旬侨眷老人的“团圆”红包
临近农历羊年春节,就在人们热衷于各类电子红包时,家住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侨眷老人房仲孝,却认真地备下了一叠印着金色福字的纸质红包。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他为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准备的,孩子们能赶回来陪他过年,他很高兴。
“我191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再过一个月我就98岁了,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健康,我要活到100岁,多和家人一起过几个年。”
据房老的保姆朱阿姨介绍,房老有三个儿子,老大在河南,老二在美国,老三曾在日本工作数年,后又回到中国发展。为了打拼事业,孩子们并不能常年陪伴在老人身边,但都会经常抽空回来陪他。
说起自己的孩子们,原本倚坐在床头的房老一下子精神起来,坚持要走到自己的“会客专座”再讲给记者听。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腿脚不好,不到十步的距离,老人走了足足三分钟。刚一落座,他便指着摆在房间各个角落的相框向记者介绍起家人。
“这是我的二儿子,在美国,我之前去过两次,一次是纽约,一次是华盛顿。”房老笑着说,由于美国假期和中国不同,二儿子不能回来过春节,只能在每年的秋天回国来看他,不过,无论他什么时间回家,都会有红包拿。在他看来,只要和家人团圆,就是过年。
房老告诉记者,其实除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他还有另一拨家人——体育馆路街道“侨胞之家”的工作人员。房老说,平日里,儿孙不在身边,“侨胞之家”为他提供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服务,这些都是远方亲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他还一一细数起来,“侨胞之家”不仅为和他一样的侨界老人们牵线促成了出租车预约用车、健康义诊等,还专门安排了同单元的小伙子与他结对并“随时待命”,逢年过节更是不忘走访慰问,这些举动让街道里的归侨侨眷老人们备感温暖。
事实上,房老口中的“侨胞之家”成立还不到一年。据体育馆路街道侨联主席吴璧月介绍,早在2013年5月,拥有多年侨联工作经验的她萌生出为辖区归侨侨眷打造一个“家”的想法,几个月后召开的第九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中国侨联主席林军提出将倾注心血建好侨胞之家,这让吴璧月欣喜不已,会后第一时间便展开了筹备工作。
2014年6月,北京市首个街道级“侨胞之家”落户体育馆路街道。吴璧月说,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得到街道工委和市区各级侨联的大力支持,短短数月,“侨胞之家”所需的办公室、桌椅、图书报刊等基本设施便一应俱全。
吴璧月坦言,她从1985年就参与到侨联工作中,至今已有整整30年,自己本身也是印尼归侨,所以她深知归侨侨眷的所急所需。她发现,近几年来辖区归侨侨眷的老龄化日益显著,像房仲孝一样行动不便且家人不能常伴身边的侨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为此,“侨胞之家”成立之后便展开了一系列很有针对性的活动,在服务侨界人士日常所需的基础上,亦丰富其精神生活。如与相关企业协调老年人代步车购买优惠券、与出租车公司结对帮扶侨界老人、成立侨界合唱队等。羊年春节过后,“侨胞之家”还将组织一支为侨服务志愿者队伍,争取实现为侨界老人上门理发、陪聊等服务。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却是侨界老人生活中的大难题。”吴璧月说,成立“侨胞之家”的目的就是希望为侨界人士办点实事,“我们愿意用爱心、真心、热心做好这项‘暖侨心’的工作”。(中新社记者 杨凯淇)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