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癌症”作家笑对人生 传承老兵精神

09.03.2016  12:26
孙艳华在通化市委组织部作通化革命史报告  资料图片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孙艳华在通化市委组织部作通化革命史报告 资料图片

   城市晚报通化讯   通化市年过六旬的孙艳华是一位身患癌症18年却笑对人生的强者;身为通化市委老干部报告团团长,她实地走访了60多位老兵,记录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报告宣讲时,她将“老兵”们鲜活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激起受众对“老兵”的敬意。

  60多岁的孙艳华年轻时做过军工厂连队指导员和厂团委副书记,中年进入政府机关从事思想政治工作20多年,因患乳腺癌于2001年从通化市物资局退休。

  回到家的孙艳华选择了写作,这一想法得到爱人胡堂林的支持。五年时间,孙艳华用56万字写出了自己50年的经历,2006年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山里的燕子》出版,这一年她加入通化市、吉林省作家协会。

  接下来她又创作了以早期美术教育为题材的38万字长篇小说《梦想从这里放飞》,并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

  通化市是历史悠久的红色抗日根据地、双拥模范城。战斗英雄对她的影响、军工企业工作经历中与老兵的不解之缘,让孙艳华对参战老兵怀有特殊感情。孙艳华要创作军旅作品,抢救通化老兵故事的想法与通化市委老干部局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局党委专门开会做出决定,利用现有老兵资源,开发、挖掘老兵参战史,组建以孙艳华为团长的老干部报告团。

  受命以后,孙艳华开始查军史,找资料,采访参战老兵,60岁的女人开始研究战争,她爱人所在的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成了她的资料库,她坚持每天早晨三四点钟起床写作,九点钟停笔,然后深入老兵家中采访、参加社会活动,闲暇之时看书,查资料。经过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45万字的长篇小说《军旗的骄傲》在2011年完稿了。

  出版后,她用三个月时间把小说改编成同名34集电视连续剧剧本,现这个剧本已由陆军电视剧艺术中心改编为36集电视连续剧《热血兵魂》,正在筹拍中。

  2012年秋季,孙艳华开始为报告团撰写报告稿,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她动员在铁路退休的80多岁的老父亲帮助寻找铁路方面支前的资料,邀请爱人驱车去集安、辉南、梅河口等地走访抗美援朝老兵、老担架队员、老公安、老支前工作者等30多位,她用笔记录老人们的故事,爱人用照相机和录像机拍摄下影像资料。历时一年,他们夫妇整理出了一部一万余字,一百张图片的通化红色历史报告稿。

  在老干部局支持下,她带领通化市老干部报告团,以通化为报告中心,向听众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通化地区14年抗日斗争史,3年解放战争中四保临江主战场的故事和3年抗美援朝战争中通化全力以赴支前的往事。

  2014年,孙艳华被通化市政协聘为文史专员,在挖掘红色历史中她以“抢救”的心态积极参与活动。第一个公祭日前夕,他们夫妇驱车到通化县兴林镇采访白家堡子惨案幸存者后人,连夜写出了“骨垒抗倭志,血铸民族魂”的悼念文章。2015年采访中她获知白家堡子惨案中有一车抗联家属被日寇带到通化残害,他将被采访人的口述史整理后写出《白家堡子惨案补遗》一文,被害人失踪近80年家人才得知亲人下落。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清明时节孙艳华邀请杨靖宇孙子马继民来到抗联一路军的根据地通化县兴林镇,当马继民握着曾经见过爷爷的98岁老人的手时热泪盈眶;得知抗日名将王凤阁依然葬在日军杀害的坟墓时,她与身边的“转转会”文友集体给通化市政协文史委写出安葬王凤阁遗骨,建立王凤阁纪念馆的建议;得知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缺少展品,她动员老兵或家属将保留下来的那些老物件捐献给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这些压箱底的宝贝送到烈士纪念馆,起到了文物作用。她将自己采访的资料、图片无偿地给了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