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美丽乡村•幸福生活”农民文化节纪实

23.11.2015  21:14

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家白雪阳春,笔走龙蛇。但在良田白云间的农民通过智慧与汗水凝结出的乡村文化更是充满了艺术价值。

农民要有一个自己的节日”是新农村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山城农民渴望“文化富有”的新追求。

通化市“美丽乡村•幸福生活”农民文化节应运而生。在长达一个半月的欢乐日子里,通化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农委、市文广新局、通化广播电视台、市文联为山城农民送来了一场农民文化的饕餮盛宴。文艺演出、作品展示、农民舞台、文化培训等系列活动使山城农民在艺术的沃土中喜获丰收,激发了广大农民文艺爱好者的创作激情,展示出了全市农民的文化风采,推动了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力文化支撑。

随着7月16日“通化市•柳河县农民文化节”启动仪式的开启,“送、种、评、展、扶”的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山城农民浸润在一派节日的氛围中……

输送文化,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大餐。“把文化艺术送到我们乡下来,能丰富我们村里的文化生活,让我们在劳作之余得到休闲和陶冶,我们老百姓特别喜欢。”这是通化市华韵乐团来到柳河县柳南乡柞木村为农民送来高品质的音乐盛宴时群众辛立梅的感受。节日期间,通化市开展了“农民的赞歌”送戏下乡、“充电加油站”送图书下乡、“知识就是力量”送科技知识下乡以及送文化技艺下乡的“四送下乡”系列活动。据了解,活动期间,市文广新局组织市歌舞剧院、市群众艺术馆等单位,以赞美农民群众为主,开展了文艺演出30场次;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图书馆面向重点贫困村,免费赠送图书20000余册;市农委组建科技服务团深入村屯举办农业科技讲座10场次;各级文化馆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轮流培训村文艺骨干。

播种文化,推动农村文化自我良性发展。盛夏7月,“文化知识普及月”进行得如火如荼。通化市农村文化大院负责人培训班开始授课,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政策解读》、《基层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技巧》等内容展开培训。期间,文化大院带头人经常以交流会的形式,相互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业务水平;通化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中,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文化大院负责人和非遗爱好者普及了非遗知识;“书画文化种乡村”活动将文化由送变种,来自各界的艺术大家深入到乡镇、村屯,举办农民开展书画培训,同时,还创作出一批反映农村、农民新面貌的作品,并免费赠送给当地文化单位和农民群众。此外,通化市还开展了“农村文学爱好者”创作培训、文学“结对子、手拉手”、“草根文人”文学作品征集等活动,深入到农家书屋辅导巡讲,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民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欣赏和写作水平,并且与农民一同现场创作书画作品,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还发掘出了大量的“民间高手”。

评选表彰,选树先进典型。为推荐参加“吉林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通化市本着层层推荐、逐级筛选的原则,先行在全市5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81个农村文化大院、1200余个基层文化工作者中,组织开展了申报、选拔工作,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届时,将代表通化市参加全省的评先评优。

展演展示,展出农民文化创作成果。农民原创作品犹如田间的累累硕果,耐人寻味。8月12日,通化市“传承文化•共筑梦想”农村题材艺术作品展在关东文化市场举行,展出作品基于农村题材和农民原创,其中,有书法、美术、摄影、松花砚、满族剪纸、手撕纸、草编、木雕等各类文艺作品300余件,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技艺的平台。8月14日,在通化广播电视台举办的“农民精品文艺展演活动”和“农民歌王争霸赛”中,市委宣传部组织成立的专家评审团,对展演的文艺节目进行现场打分,分别评选了一、二、三等奖,并从中选拔了多个精品节目到贫困村中进行巡演。据了解,这两个展演比赛已先前在各地进行了海选和初赛,参赛选手络绎不绝,比赛现场异常火爆,充分展示出了农民群众对文艺的热爱和追求。

文化扶贫,物质、精神两手抓。近年来,通化市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五个全覆盖”。特别是在今年开展农民文化节期间,通化市以省委宣传部确定的30个贫困村为重点服务对象,坚持重心下移、服务下移、资源下移,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五个能”的目标,使每个贫困村每月能看上一场电影,每年能看上一场戏,能建起较高质量、较高水平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共享点,能高质量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文化大院带头人每年能得到一次培训。

美丽乡村•幸福生活”农民文化节,山城农民在收获了丰硕的文化艺术果实的同时,还在广袤的艺术沃土里开垦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