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没有后顾之忧(改革故事·户籍制度改革)
去年春天,28岁的农民陈小霞换了户口本,变成了“城里人”。
陈小霞是山东省商河县沙河乡高家村村民,丈夫在济南打工,每个周末才回县城。陈小霞转户到城里,很大程度是为了孩子上学。
每天早上7点40分,陈小霞准时带孩子下楼,步行10分钟,就到学校。学校硬件、环境和师资,都是县城最好的。陈小霞非常满意。
“如果没有转户的话,孩子只能在农村读书。村里没学校,要到邻村去读。10多里路,校车一下子挤几十个孩子,不安全;老人来回接送,更不放心。来了县城,什么都不用担心了。”陈小霞说。
陈小霞转户,缘于商河县大刀阔斧推行的户籍改革。2年前,商河实施户改新政,承诺农民转入城镇户口之后,享有同等的“城市五项待遇”,包括养老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同时可保留“农村五项权益”,包括保留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项权益,以及保留计划生育政策和各项惠农补贴。
可能是这个政策太“优惠”了,致使许多农民不敢相信。陈小霞说,她和丈夫也是满肚子疑问,他们问了县里问乡里,问了村里问亲戚,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又掰着手指头算账,看划算不划算,最后才下了转户的决心。
户口进城了,承包地、宅基地都还保留着,让陈小霞心里感到特别踏实。“这个规定,想到我们心里去了。”她说。
如今,公公婆婆仍然住在老家里,一溜6间房子,200多平方米的院子,宽敞整齐。10多亩地,由公公婆婆照顾,种玉米种小麦,尽管挣不了多少钱。陈小霞说,“庄稼人,最舍不得的,就是地。”公公婆婆没有随儿子一家迁走户口。“农村政策这么好,空气好,干吗要到城里去?”老人反问。
陈小霞现在住的这套120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房子,是3年前买的。之前,她和丈夫在济南打工租房住,只有周末才能回老家看看孩子。如今落户到县城,不用来回跑了。小区紧邻人民公园,休闲健身都方便,出门就是商场,生活质量高多了。
像陈小霞一样的转户居民,几乎都享受到了这样的生活。
陈小霞上的还是新农合,今年交了300多元。“我比较过,与城镇医保差不多,就让公公婆婆在老家替我们上了新农合。人年轻,很少生病花钱。”陈小霞现在家门口的商场卖衣服,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
商河县60万人口,县城区只有7万到8万人。户改新政的双重福利待遇,有助于推进城镇化。商河县公安局户籍科科长付中林告诉记者:“户改新政实施两年,全县转户人口共30498人。”
在陈小霞的记忆里,以前能到城里上班,那就意味着吃上“国库粮”了,很让人羡慕。陈小霞说,上城镇户口这样的“好事”,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却成了真事。
陈小霞不知道,县财政每年为转户居民增加的投入也有1000万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社保、劳动力培训、就业扶持等。
今年夏天,商河县为户改又加“一把火”,“规定租房也可以申请城镇落户,只需要提供房屋租赁合同,并证明本人确实在此居住就可以了。”付中林说。
(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