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全力谋划2016年发展蓝图
凝心聚力铸辉煌,追逐梦想再起航。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辽源发展史上极为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辽源向百姓交上了一份漂亮答卷。站在新起点上,如何把握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新的崛起?
面对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2016年,辽源发展蓝图已然清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发展新常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必保完成节能减排计划。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改善有效供给,扩大有效需求,注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着力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千方百计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快在建项目投产达效,支持重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8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7个。跟进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组织申报200个以上重大项目,力争一批重大交通、水利、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开工计划。引进大型商业企业,探索设立高端商品直销中心,吸引域外消费回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煤炭、钢铁、水泥、酒精等行业重点企业参与产能合作、兼并重组、实施技改项目,鼓励矿山装备、建筑机械制造行业转产新产品,积极稳妥地处置一批“僵尸企业”。推动房地产“去库存”,把回购存量商品房作为棚改安置房重要来源,鼓励农民工、外来人口在城市购房,根据去库存进度调节土地供应。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行收费清单管理模式,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财务成本。
培育转型升级新优势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吉林科技大市场辽源分市场。出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配套政策,培育创客空间、创新工场10个以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装备制造业突出“提升”,推动由零件加工向部件生产、由部件生产向整机制造升级,计划实施57个技改项目。农产品深加工业突出“延伸”,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计划实施20个重点项目。高精铝加工业突出“精制”,全方位发展挤压、热轧、熔铸、焊接、铝箔工艺,巩固行业领先地位。纺织袜业突出“品牌”,承接产业转移与产品更新换代升级并重,加快形成产品、技术、装备、市场全产业链模式。医药健康产业突出“优化”,加强与辅仁药业、莎普爱思、修正药业、九州通医药等大集团合作,支持梅花鹿产品深度开发。蛋品加工业突出“循环”,推进金翼蛋品后续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全力打造国内最大的蛋品深加工企业集团。新能源产业突出“扩张”,支持锂离子电池、高性能隔膜纸生产企业扩大规模。推动服务业增量提质。生产性服务业突出“配套”,完善城市共同配套体系,助力产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多元”,促进商贸、餐饮、家政、健康、教育、养老等产业加快发展,搞好夫余国后期王城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打造凯旋王国创意园等新的旅游热点。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渗透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鼓励应用智能温室、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快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园、采摘园和高标准生态休闲农庄。引导乡村企业向园区集中、空心村向中心村集中,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不断夯实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基础。注重以人为核心,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乡镇、村屯延伸,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争取再建设一批美丽乡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林地承包流转,开发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机会和岗位,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支持城市资本和服务下乡,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加快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围绕实施主体功能区划、推进市县“多规合一”、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市风貌、工业园区、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启动城市建设管理提档升级攻坚计划,强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重点实施交通、水利、市政“十路一园”等10项建设工程。重点开展城市交通秩序、“马路市场”、“马
路工厂”和损毁市政设施等10项专项整治行动。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认真贯彻落实顶层设计,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部门权力清单,建立责任清单、投资负面清单和财政资金管理清单。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完善商事制度和市场监管改革后续机制,清理并废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政策。深化财税机制改革。推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政府债权追偿机制和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全面开展不动产登记。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改进国有担保公司经营模式,增强政府融资平台担保能力。深化农村改革。完成东辽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业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深化社会事业领域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双向开放,形成开放发展新局面
开展精准招商。以行业领军骨干企业为主体,推动与域外大企业合作项目加快建设,吸引企业协作,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化发展。利用第三届辽源国际袜交会、台资企业吉林行、世界500强走进吉林等活动平台,务实对接和签约落地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力争引进域外资金6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支持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引导本地企业靠大联强、开展并购,引进先进技术、优质资源。组织本地产品走出去,把辽源的品牌宣传出去,借时借力造势,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争取共鸣共振共赢效果。围绕我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在吉林向南开放和打造辽源、四平、铁岭、通辽经济协作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发展与一汽、长客、吉化等大型企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加快融入全省产业战略布局。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原则,继续组织实施惠民实事计划。抓好基本民生。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4050”人员和残疾人就业问题,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扶持创业7000人。做好普及高中教育相关工作,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培育专科医院和全科医生,推广公建民营、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筑牢社保底线。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落实失业金“援企稳岗”政策。保持城乡低保标准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同步。落实“全面二孩”政策。解决民生热点问题。新建保障房8321套、56万平方米,安置居民7000户,基本完成“暖房子”改造。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完善居民生活服务设施。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7400人。扩大市民卡、健康卡应用范围,提高社会事业领域智能化服务水平。积极促进文化惠民、体育强民,建设南部新城多功能全民健身中心。突出抓好脱贫攻坚。严格落实脱贫攻坚时间表和各层级责任制,建立健全脱贫验收和退出机制,按照“一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产业扶贫、开发扶贫、政策扶贫上精准发力,力争年内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好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的“加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加快推进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寒葱顶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做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减法”。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违法用地、闲置用地专项整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更新改造节水工艺,推广普及节水产品。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节能改造。做好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乘法”。围绕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鼓励企业修旧利废,抓好农村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启动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工程,逐步完善农村垃圾“村屯收集、乡镇运输、市县处理”机制,促进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做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的“除法”。实施杨木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工程,严禁东辽河流域企业和生活污水直排。强化工业废气粉尘、秸秆焚烧、汽车尾气、燃煤小锅炉等治理,尽最大努力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与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积极营造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强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齐抓共管”责任体系,构建“依法治安”监管防控体系,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着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让损害人民生命健康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蓝图已经描绘,关键在于落实。为完成新一年的目标任务,辽源将正确把握形势,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如期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努力把辽源建成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