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小镇
千年韶华,对于安图石门这样的小镇来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时光若水,除了镇口立着一块“卢城之稻”的石碑,过往的岁月似乎没有给小镇留下任何痕迹。日子过的很慢,村民们依然平静地种着水稻。
千年“稻”路
传说,1300年前,这里就是贡米产地。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当时渤海国进贡给唐王朝的贡品之中,就有“太白之兔,扶余之鹿,率宾之马,显州之布,卢城之稻,湄沱之鲫。”传说“卢城之稻”产自延边安图石门镇一带。
问稻于此,小镇的生活如同木心先生的一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是的,小镇是不锁门的,即使锁了门,也仅仅是让人“懂了”的意思。是的,小镇的生活是慢的,慢得悠闲,也慢得浪漫。那些致富带头人,把“稻”变成“金”的传奇故事,至今仍然动人。
合作社的会计叫马春红,很普通的稻农。春天种稻时,看到满池的鱼,她竟然停了插秧机,率领一家人在池子里抓起鱼来。六七月份,她在稻田里喂河蟹、打老鼠、编织稻草人吓走野鸭子。中秋的夜里,河蟹们爬到田埂上,端坐成一排吐着沫沫,马春红一家人带着月饼,先溜一圈田埂,再坐下来“闲话”、赏月。夜深了,一家人拎着满满一袋子的河蟹借着月光回家。
生活就是这样恬淡,她笑着卖了河蟹,数钱的手还带着河蟹留下的结痂。她骑着摩托,送女儿去县城学古筝,即使女儿不能出落成大家闺秀,长成小家碧玉也是极好的。
天气渐凉,小镇却热闹起来。来来往往买米的人,有的是为了“卢城之稻”的名气,有的是因为中秋吃了这里的河蟹,而更多的,仅仅是因为:小镇,满足了大家心里那份最朴实、最真诚的需要。
卖了河蟹再卖米,这一年,马春红的收入接近10万元……
“泥坦克”上的女镇长
女镇长金贞娟开着私家车,在一个微冷的周末,拉着访客们上山下乡,在小镇寻找关于“卢城之稻”的历史痕迹。
“村里的米不愁卖,但是怎么才能卖得更好,品牌更响?我们还得再出去学学。”金贞娟挖掘小镇的历史,更在意小镇的经济。“农民富了,才是硬道理。”她说。
五年前——“十二五”的第一年,小镇成立了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了120公顷水田,全部采用有机种法。如今,32公顷水田生产的大米已经有了有机证书。其中7公顷种了鸭田稻,其他25公顷种了蟹田稻。每年的这个时候,书记、镇长背着大米去参加各种博览会推销大米。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他们在现场,焖上一锅米饭,让最任性的味蕾说话。
2014年,吉林省开始打造“吉林大米”品牌,各地区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打造品牌的意义在于,如何卖个更好的价钱,让农民更富裕。小镇也借着东风,让小镇大米名声鹊起,走向全国。
一辆手动挡蓝色QQ车,在偏远的稻田旁扎出一条深辙,女镇长频繁换着挡位,很怕车子陷入泥里,发动机轰轰作响,泥水甩到副驾驶的玻璃窗上,访客们下意识抓紧了门上的把手。
女镇长是长春人,在上海读完大学直奔农村,在这里嫁人,在这里生子,还打算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好端端的不留在城里,为啥来农村?”
“这里空气好,民风纯朴,农村的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大,能干一番事业。”她简单地回答着访客们的提问,像似玩笑,又很认真。
城里、镇里、村里、田里……女镇长说,在小镇里,有很多这样的人,退休的部队军人、城外的投资商人,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建设乡村。而小镇要富、农民腰包要鼓,这条路只有走过,才会知道它的长度……
镇书记的“中国第一酱村”
镇上的“民俗风情园”就是从城里招商引资来的项目,这里是村民们的乐园,每个节日,大家聚在这里吹拉弹唱,享受小镇的慢生活。这里也是“高丽王朝”的制酱基地。
11月,刚好是做酱饼的日子,四面透风的风干室,稻草捆好的酱块整齐悬挂成片。酱不同,制法也不同,这里有20几种酱,入缸的日子都有讲究,取了酱油,剩下的就交付时间与阳光,晒缸,直到酱香四溢……
小镇的党委书记金日,正带着设计院的计设师实地考察,给小镇做整体设计。在这样一个周末,金日再一次重温了他的“酱村梦”。
“我们要充分利用小镇的文化,打造中国第一酱村。城里的人可以来感受小镇风光,体验小镇文化,夏天来小镇看稻田,秋天可以来小镇亲手做酱,一年四季都可以来这里品尝远近闻名的绿豆腐和小鱼汤……”
金日的“野心”很大,他说,下一个五年,还得让小镇再变一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