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辛德勒”王替夫 用传奇写就人生

14.06.2015  14:10
王替夫为犹太人发放的签证。(资料图片)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王替夫为犹太人发放的签证。(资料图片)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政策惨无人道。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刻画了德国商人辛德勒救助犹太人的故事,该片不仅获7项奥斯卡大奖,还将“辛德勒”这个充满了人道主义光辉的名字传遍了全球。

  二战期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排斥犹太人,但中国人却救助和接纳了数万名犹太人。当时,中国驻奥地利的外交官何凤山因给犹太人办理签证而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被人们称颂。其实,在吉林省也有这样一位“辛德勒”,他是当时伪满洲国驻德国的“外交官”王替夫,他先后为犹太人办理了1.1万余个签证,其中,有五千多张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签发的,而王替夫的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

   从抗日学生到伪满“外交官

  王替夫,1911年生于吉林省永吉县。他少年时就表现出出色的语言天分,后来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又退学,就读于哈尔滨东省特别区法政大学,精通四国语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积极参加反日组织,在法政大学的学生中,王替夫被选为“反日会”会长,曾与同学携带物资赶往马占山驻地援助抗日部队,结识抗日名将马占山。哈尔滨沦陷后,王替夫被日本人抓进监狱。

  日本人在调查中,得知王替夫精通俄语、英语、德语,希望他能为即将建立的伪满洲国效力。王替夫的父亲认为,当时日本人已经占领东北全境,伪满洲国的皇帝和大臣都是中国人,在家人性命受威胁的情况下,可以出来为他们做事,但他嘱咐儿子,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王替夫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同意他们的要求,因此被释放。 1932年12月下旬,王替夫随伪满洲国出使苏联赤塔领事馆领事,开始了他的海外外交生涯。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