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创新型生态城
生态是净月高新区的立区之本。
历经20年的高速成长,经过从旅游开发区到经开区、高新区的发展蜕变,如今净月的生态特色不仅没有丝毫减弱,反而使生态底蕴得到不断放大。
在这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更加繁荣现代的新区让未来更加可期。
放大生态底蕴
净月打造创新型生态城,首先是来自良好的生态发展底蕴。
在净月高新区,总面积243平方公里林水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51%。东有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翠屏千叠,万壑松风;西有长春市的母亲河——伊通河,蜿蜒流淌,绕城而过;南有新立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水质清澈,碧波荡漾;中有长春市海拔最高的南大顶子山,登高远眺,心旷神怡。
一潭、一湖、一河、一片林、一座山,五大自然生态要素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形成了“三面环林水、一面接主城”的立体化生态体系格局。
今天的净月高新区,生态环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成为全省的一张生态名片。
紧紧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净月高新区不断推进城市生态建设,以满足生态城未来发展为根本需求,坚持大手笔设计、大力度投入、大气魄建设,东林西进,南水北连,打造了一系列地标式的城市生态景观设施。
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因生态特色突出而闻名的生态大街了。
净月高新区生态大街北起卫星路,南至新立城水库大坝,全长15公里,路基宽66米,加之两侧60米宽的绿化带,其整体路段之长、路幅之宽、建设品质之高、景观轮廓之震撼,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
净月高新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态大街之所以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大街”,一是设计理念上体现环保。道路的规划阶段即引入国际领先的智能城市能源供给系统,着力消除传统城市建设中烟囱林立、管线悬架的弊端,全线实施高压线路落地下穿工程,高标准配置道桥排水、燃气热力和信息网络系统,并对周边项目落位所需的配套管线进行了科学预留,确保了城市建设的智能化和可持续性。
二是在空间布局上凸显绿色。强调绿地结构和形态的立体化与多样化,在生态大街两侧各建设了30米宽的绿化带,同时,建有中央绿化分隔带、辅助防护绿地和人行绿道系统,栽植的金叶榆和绿篱绵延14公里,整条大道植被丰盈,一年四季色彩变化丰富,视觉效果明朗通透,堪称长春东南部生态环境最佳的城市主干道。
三是在节点建设上彰显生态。生态大街被定位为高品质的生态景观长廊,沿线从北至南依次串联起生态广场、生态商务广场、名人主题公园、生态文化公园等四处生态节点,融通5条自然生态水系,同时,将新立湖77平方公里得天独厚的生态水景拉进了长春市区。
此外,围绕人文生态建设、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尝试,也在不断筑牢净月高新区的生态发展基石,方方面面的工作合力,汇聚成创新型生态城建设的点滴动力。
不断自加压力
已进入立法程序的《长春市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草案)》,不久后将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如果这份“条例草案”得以顺利通过,将成为净月高新区建区20年来,我市颁布施行的第三份围绕净月潭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的法规条例。
从1998年的《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管理条例》到2006年的《关于加强净月潭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再到2015年的新条例,三份条例文本的“变与不变”之中,点滴渗透着净月人对长春这块生态“绿肺”一以贯之的坚守。
记者注意到,最近的这例“条例草案”中,有大段文字是“限制性”的规定。如,生态保护方面,提出要围绕退耕还林、还湿、还草,矿山复绿、林相改造和水体保护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整体生态水平。规划方面,提出要禁止在景区内建设度假山庄、住宅及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已经建成的也要依法限期拆除或逐步迁出。入园徒步群体的行为规范、游人乱挖野菜的处罚等,都有具体的法条规定。
一位参与“条例草案”起草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3份条例文本,折射出净月高新区在净月潭保护中的不断“自我加压”。对比三份条例文本,可以看出,他们不仅融入了所在时代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在不断扩大保护工作的覆盖面和刚性约束力,同时也更加细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对净月人而言,看似越来越“事无巨细”的规定和约束,也是在不断强化人们的保护意识。这既是净月高新区立足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净月的必由之举,更是净月高新区约束自我,对环境、对子孙的一份发展承诺。
在净月高新区,保护条例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挂在墙上的摆设,更是需要严格坚守的原则和发展的底线。
在净月高新区一周一度的全区重点工作调度会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经常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在这个会上,曾有无数个具有良好经济效益,但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项目被一票否决。
如今的净月高新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更多发展设想变为行动的指南:
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正门,一座超大型立体停车场建设已列入日程。这个项目旨在减少入园车辆、尾气污染对园区的影响。最终,外来车辆将不再被允许进入园区。
在生态广场东北角,长春第一座新能源公交车换电站投入使用已久。从纯电动到燃气驱动,再到混合动力,更多新能源公交车行驶在净月高新区的大街小巷,引领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
在居民小区和企事业单位中,多元化的供热方式得到广泛应用,从太阳能到地源热泵,再到天然气供热,净月高新区将继续推进分布式能源供热系统建设,实现传统供热与新能源供热模式的有效结合,减少碳排放,努力打造低碳示范区……
绿色产业崛起
净月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停留在保护生态资源、强化生态功能的初级层面,更将工作重点放在努力构建新型产业结构上,围绕绿色增长、生态发展做文章。
近年来,净月高新区集中精力重点建设高端、清洁、安全、低碳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关联度强、辐射效应大的环境友好型项目落户。
——打造了一批知识型、创新型、带动型高端产业集群。目前,东北亚总部基地、吉林光电信息产业园、净月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园区蓬勃发展,一汽金融总部、吉林森工金融总部、沃尔玛东北区总部等20多家高端总部齐聚净月,长影世纪城、知和动漫产业园、吉林省国家广告产业园已成为长春市最具发展前景的文化创意产业带,中国电信东北呼叫中心、一汽国际经济信息中心建设已实现了快速推进。
——统筹推进绿色增长和节能减排。目前,已经投产运行的德国大陆汽车电子产业园、格拉默汽车研发中心、一汽启明软件园等一大批高技术企业,顺利通过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各项硬件检验指标及空气参数测量结构均达到国家标准,生产洁净水平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净月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落位的焦点,初步实现了结构科学化、产业生态化。
未来,净月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上,将紧紧盯住“高端、高洁、高效”这个方向,瞄准创新型、科技型项目,通过制定产业目录、明确项目性质、投资强度、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全面提高入区门槛。对于已经入区但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或项目实施退出机制,列出清单,加强监督、审查和筛选,逐步开展清理和置换。
净月高新区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加强环境保护规划与承载力评估,推进开展区域环境管理标准化认证工作,加强区内企业和项目的事中事后审核,明确生产技术指标并不断更新,使其实现技术改造与环保升级同步,同时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开发综合管理及考核奖惩的评估指标。(记者 杨宝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