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街华山路路口 行人缘何宁穿马路不走天桥
多数行人宁穿马路不走天桥
12月8日,在新建成的吉林大街华山路路口的天桥上,记者观察到,天桥上的行人很少。在吉林大街由北向南方向的世纪广场站桩,过往的公交车上下来的乘客,如果要过路到对面华山路方向,大都选择下车后,穿插过车流,直接走到路中间隔离栅栏向北行,或下车后,直接往北行,到天桥下面的华山路口后,再等绿灯或伺机穿过马路。
记者采访一位刚下车就在这一路口横穿马路的女市民,她说,走天桥还得过道路西侧的辅路,再走到上天桥的台阶,辅路上汽车很多,不如不走天桥,直接穿过马路。
还有一位行人接受采访时说,没有看到天桥啊,当记者指给他看时,他才恍然知道。他说,习惯了,总这样过马路,上天桥一上一下,总感觉浪费时间。
行人不走天桥横穿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行人不安全,过往车辆也受影响,在上下班高峰期还极易发生交通拥堵现象。
这些问题让市民不愿意过桥
“新建天桥的初衷一定很好,可是,使用率不高,这与其存在的问题也有关系。”正过马路的赵先生接受采访时说。
赵先生说,天桥两边的透明电梯是用来服务残障人士的,可是,现在没有开通,要过路口的残疾人和上天桥有困难的老年人,无法上天桥。
他说,这个天桥没有设计自行车通道,骑自行车经过路口,无法推车上天桥。记者看到,天桥上的台阶坡度大,没有设计自行车的推行坡道。
另外,天桥上面积雪清扫得不彻底,都堆在天桥顶部路面的两边,上下天桥的台阶上也有冰雪,很光滑。赵先生说,这也让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望而却步。
行人要养成走天桥习惯
“走天桥过街,应养成这个安全出行的习惯。”市民刘先生说,路口车多人多,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而一旦发生人车交通事故,行人受到的伤害往往十分严重,而走天桥过马路,虽然要上下二三十个台阶,但毕竟是安全的。
刘先生认为,天桥的管理部门应对天桥加强管理,同时,对天桥进行一些技术改进。比如,吉林大街华山路口北侧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很多,应将天桥设计成半个口字形,让路口北侧和过华山路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都能方便通过华山路横道。
应开通无障碍电梯,让残障人士顺利过天桥。
冬天,应有专职人员将天桥上的积雪清理干净,这样更便于行人通过。
刘先生说,由于天桥刚建成不久,很多人还不清楚,或不知道,尤其是乘公交车到世纪广场的乘客,来自全市各个地方,还不知道这里新建了一座过街天桥。
市民张女士建议,市交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引导,同时,改进交通护栏等设施,科学合理地引导公交乘客或行人,选择走天桥过街。
天桥也要接地气
英敏
宁穿马路,不走天桥——除了习惯使然,不能不说,配套设施跟不上,成了市民通往天桥的“拦路虎”。
天桥飞架,给过街行人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让道路交通更顺畅,这无疑是一件利民、便民的好事,也提升了城市形象。但为残障人士服务的电梯没开通,没有自行车推行车道,积雪没清干净等诸多原因让行人望而却步。好好的天桥行人稀少,几成摆设。出现这种情况很不应该。
与天桥建设投入的财力比,后续的配套设施和日常管理投入的精力应更多些。如果配套设施跟不上,天桥利用率不高,不仅公共资源被白白浪费,也会给百姓造成不便,好事也就变了味道。
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能体现一个城市发展的程度,而配套设施的使用情况更能检验城市管理者施政时是否够细致,是否负责任。因此,设置任何公共设施时,相关部门应该经过一个社会调查,事先多听取、吸纳百姓的意见,再根据收集的信息结合实际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发挥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更好地便民、惠民、利民。
市民对天桥的使用建议不少,合理与否还有待论证。管理接接地气,才能让公共设施真正施惠于民,把好事做好。(江城日报记者/冯孝忠 松花江网编辑/杨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