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连连看”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21.03.2018  00:24

  去商场里看演出、去剧场里画幅画、去博物院上堂课,看似“张冠李戴”的三件事,正是我市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进行的全新尝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站在共享发展的维度,打破固有思维,推倒文化“界墙”,实现文化与各界融合发展,让文化元素渗入城市血脉,服务城市建设。

   商场里不只有柜台,还有舞台

  春节前夕,市文广新局在欧亚卖场搭建了“长春欧亚文艺空间秀场”,接连不断的文艺演出,让欧亚卖场文化气息愈发浓厚、人气愈发旺盛。

  舞台上,沙画表演者细细描绘着长春人的幸福生活;舞台下,观众刘欣桐拿出手机拍摄小视频,“我要把这段视频发给同学,让他们看看家乡的新气象。”在武汉读大学的刘欣桐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商场里看现场表演,杂技、魔术……各种表演都有,挺新奇的,所以才想分享给外地的同学。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今年预计在欧亚卖场文艺空间推出演出类活动200场,其间还会穿插展览展示、路演等文化活动。

  走出剧场,将演出送上各类商贸平台,培育观众群体,促进文化消费,让文化产品成为百姓生活消费的必需品,这是我市策划“文化进店堂”的初衷。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市文广新局在商场、茶馆、星级酒店、火车站等地组织评剧、民乐等各类演出300余场次。

   剧场里不只有舞台,还有书画平台

  前不久,长春大众剧场为观众准备了一台传统京剧表演,演出时间定在晚上7点,但剧场却通知观众晚上6点入场。带着好奇心早早赶到剧场的观众,在工作人员指引下走上二楼,去寻找提前入场的“谜底”。

  宽敞的二楼大厅内,对向摆着两排桌子,来自多个书画协会的书画家正挥毫泼墨,展示书法绘画的魅力。“大家可以向喜欢的书画家求画求字。”工作人员的解释让观众万分惊喜,纷纷上前与书画家交流。

  “这是我们第一次将书画艺术搬进剧场,我们打算把大众剧场打造成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看着求画、拍照,甚至提笔跃跃欲试的观众,剧场经理建光明的底气更足了,“剧场的演出大多在晚上和周末,平时都空着,我们想组织更多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提高剧场利用率,让它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建光明说,今年,观众再到长春大众剧场,不仅可以看到各类传统文化表演,还能参加书画笔会、书画培训、传统文化讲堂等活动。

   博物院里不只有展台,还有讲台

  日前,在省博物院一楼社教空间,刚刚参观完《关东老幌子》展览的孩子们拿起工具,要在“老幌子”的基础上,自己动手设计“新招牌”。“以前的店铺招牌大多用实物展示经营项目,一目了然,我打算按照这个思路,做一个药店用的招牌。”来自长春市世纪小学的学生董维将画成药盒的硬纸壳、药瓶等用线穿成一串,在顶端画上一个大大的红“”字,“我这个应该算现代实物招牌了吧!

  将展台与讲台相结合,让参观者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展览、文物的印象,这是省博物院在院校联合系列活动中的创新。去年,省博物院推出了百余场类似活动。省博物院公众服务部主任张淑娟介绍,近年来,他们不断尝试打破博物院传统功能,以新思维适应新时代发展,今年,他们还会尝试在展厅内开设讲台,将与展览有关的人物请进展馆,讲文化故事、展传统技艺,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记者 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