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厄尔尼诺”会席卷全球吗

21.07.2015  18:20


      最近,“灿鸿”、“莲花”、“浪卡”组成的“台风三兄弟组合”接连肆虐西太平洋地区。我国多地出现高温、暴雨天气交替的“凌乱”气象。在印度,持续高温已造成数千人死亡,而美国中南部、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巴西北部遭遇了85年以来最为严重旱情……多国气象机构纷纷确认,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当前发展到什么程度?将会对全球产生何种影响?对此,本报独家专访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为您一一解答。
      大洋沿岸极端天气频发
      从7月初开始,今年第10号台风“莲花”、第9号台风“灿鸿”先后登陆我国,第11号台风“浪卡”预计17日登陆日本。其中,“灿鸿”和“浪卡”都达到过超强台风级别。截至14日,肆虐我国闽浙沪沿海的“灿鸿”已造成300余万人受灾,多个村庄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群台风同时存在时间通常不会超过24小时,而此次“台风三兄弟”共存数天之久,实属罕见。“由于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热带气旋生成区将整体东延,并且成群出现的几个热带气旋间相互影响,”丁一汇认为,这将加大对台风的预测难度。
      与此同时,我国多地气温屡破峰值。13日是“入伏”第一天,身在北京的笔者一出门便感觉到路面明显的热浪,走了不过几分钟便汗如雨下。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当天的最高温达39℃,其中大观园观测点超过42℃。另外,我国中东部14个省(直辖市)开启“烧烤”模式,其中华北平原10多个自动气象站监测到41℃以上高温。
而据本报驻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记者此前发回的报道,各国近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在印度,今年多地气温逼近50℃,截至5月30日,已导致超过2200人死亡。印度气象专家已将其与厄尔尼诺联系起来。印度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高温天气发生在“超级厄尔尼诺”爆发的1998年,当时有总计2541人死亡。
      在澳大利亚,素以农牧业发达闻名的昆士兰州,目前80%的土地遭受旱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干旱持续的同时,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却遭遇密集的暴风雨侵袭;在南美洲,大范围干旱让以水资源丰富著称的巴西北部遭受85年来最严重的缺水,而巴西中南部、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地则暴雨成灾,数十万民众流离失所。
      “地球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连结的整体,厄尔尼诺发威是导致太平洋沿岸国家近期出现极端天气的重要原因。”丁一汇说。
      有望成最长厄尔尼诺事件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回事呢?“形象地讲,就是大海阶段性地‘发烧’。就像人会感冒发烧一样,大海‘发烧’也会造成各种不适,需要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以改变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这个‘治疗’过程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气候异常。”丁一汇解释说,其气象学定义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现象。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原意是“圣婴”(即耶稣)。相传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渔民注意到,每隔几年,当地海水温度就会异常地持续变暖,导致性喜冷水的鱼类大量死亡,渔民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出于迷信,古印第安人将其称为“圣婴”,表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考古证据显示,厄尔尼诺已发生了1.5万年。
对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目前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丁一汇介绍说,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6个月以上就确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平均来看,厄尔尼诺3到5年就要来一次,一般每次持续12个月左右,但也有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的情况。
      对于此次厄尔尼诺,世界气象组织上月15日发布的简报显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在高于平均值1℃至1.5℃间浮动,表明目前厄尔尼诺处于中等强度,并预测有可能在未来数月达到强厄尔尼诺水平。
其实早在去年5月,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就在国际上首先确认了本次厄尔尼诺事件。丁一汇表示,此次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其水温不像往年那样“一路高升”,而是经历了3次发展和2次趋缓或停顿过程,东太平洋  海温还一度有“退烧”迹象。从过去12个月对监测海域水温变化的研究来看,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持续到今年11、12月,成为历史上最长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超级厄尔尼诺”爆发几率小
      厄尔尼诺的影响力与其强度密切相关,那么这次厄尔尼诺会有多强?相关判断目前仍存在相当大争议。美国夏威夷大学科学家阿克塞尔·蒂默曼按照其气候模型分析,一场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超级厄尔尼诺”正在形成,强度堪比1997年—1998年那次。
      丁一汇则认为,“超级厄尔尼诺”出现的可能性很小。他给出三个理由:
      首先是监测海域升温不够。只有当尼诺(NINO)1.2区域海平面温度距平温差(以下简称SST)达到4℃,而且尼诺3.4(即热带太平洋中部位于印度尼西亚和秘鲁中间海域)区域SST达到2℃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称得上“超级厄尔尼诺”。
      最新测量结果显示,SST并未满足以上条件。
      其次是其“先天不足”。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可谓“起点低,障碍多”。其先后经历趋缓或停顿过程,几近夭折。这种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将难有大作为。
      第三,东南信风在走强。经历了15年冷水背景,南美沿岸形成的信风(其变弱被认为是厄尔尼诺出现的源头)在不断走强,使相关海面底层冷水上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尼诺1.2区域SST的上升。
      “过去100年来一共只出现了3次‘超级厄尔尼诺’,可以说它是十分罕见的。”丁一汇认为,在1972年-1973年、1982年-1983年、1997年-1998年形成“超级厄尔尼诺”的条件,目前并不明显符合。
      厄尔尼诺将影响你的生活
      “最为确定的影响是,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丁一汇表示,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丁一汇说。
      此外,极端天气增多还可能导致气象灾害发生。1972年厄尔尼诺导致世界范围大旱,粮食大量减产,水资源严重匮乏;1983年厄尔尼诺反常地引发美州冷水鱼荒;1998年爆发的50年来最强厄尔尼诺导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这些灾害都与厄尔尼诺相伴而来。
      事实上,近期世界各地和我国高温、暴雨天气的异常交替出现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国家防总明确指示,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发展,当前防汛抗洪工作将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防强台,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