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开始企稳

28.11.2014  13:15

  虽然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其正在步入新常态,迈入从重速度走向重质量的稳定发展阶段。

  “本轮经济减速,需求因素起到了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因素。”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一鸣在《财经》2015年会上说。他认为,中国经济减速同样也是重新构造结构的过程,是经济质量开始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推动创新提高效率更是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走向新常态,意味着虽然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整体形势已经开始企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在放缓后将会逐渐稳定下来,经济长时间的稳定增长前景可期。

  “中国经济以速度下滑为主要外在特征的新常态是合乎规律的。经济速度下滑带动其他宏观指标进入一个新的状态,是实体经济的变化使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说,但这种新常态并不意味经济的硬着陆,而是标志中国经济进入了注重质量的稳定增长新阶段。

  新常态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从投资驱动、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切换新的动力机制,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个过程需要消化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从而重新构造经济结构,为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过去以投资为主、工业为主、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现在也已经开始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2013年中国国内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二产,而虽然近年的出口从20%的增长降到了10%左右,但消费在2012年已经超过投资,今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的增长态势。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讲座教授兰德尔·克罗兹纳也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中国目前采取的各项改革政策都会起到积极作用。从减息到国企改革,现在做的工作显示中国认识到了日本和欧洲过去的教训,中国经济未来会稳定而持续增长。

  “当然,这其中也会有很多风险,因为无论如何新常态都意味着一系列的指标,一系列的因素,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都发生变化。”李扬说,但是新常态意味着国民经济的新飞跃,意味着从粗放经济走向更加精致的现代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这是中国经济所无法回避的。

  中国经济虽然开始企稳,然而在某些领域如制造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面临转型阵痛,尽管其并不足以激发经济的硬着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未来需以产业创新、扩大内需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镇痛主要体现在了四个方面:制造业产能化、金融去杠杆化、房地产去泡沫化和环境去污染化,而要解决这四种阵痛,转向新常态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经济的创新、创业驱动。

  本月早些时候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则提出了全方位互联互通和亚太地区自贸区建设。中国正在积极推动走出去,为世界创造需求和投资。“中国经济走出国门的机遇比几年前更多,关键在于抓住这个投资机遇发展自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则强调,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结构改革。他认为制造业产能过剩压制了生产者价格,若结构改革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速度的底线目标适度下调,给结构调整和改革释放更大的空间。”王一鸣表示,经过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后,中国经济的质量在三到五年内一定会有根本改变。 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 伍鲲鹏 张祎 张建)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