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把山中珍宝亮出来
自古珍宝山中藏。过去,山地是制约贵州发展的现实环境,如今,山地正在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特色。生长在多彩贵州青山绿水间的生态农产品,犹如散布于大山里的珍珠,熠熠生辉。
“吃贵州的农产品安全,吃贵州的农产品健康,吃贵州农产品放心。”前不久,一位来自上海的客商发出这样的感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地处西南的贵州虽然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但由于开发较晚,贵州也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贵州成为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理想之地。
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认为,贵州农产品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主要是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以市场为需求导向的观念意识不强,对抓市场、抓销售、抓品牌的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力度不大。为此,贵州农产品要想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就必须要用市场来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用品牌塑造贵州农产品形象,用扩大销售来增加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收入。
“贵州的市场在全国,农村的市场在城市。这就需要在贵州农业问题上有一个逆向的思维,就是要围绕市场来思考农业,围绕全国来思考贵州,围绕城市来思考农村。”李军说。
牵牛就要牵“牛鼻子”。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一定程度上讲,贵州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农产品本身,而在于贵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品质种养业。省长陈敏尔指出,贵州农业要突出生态特点、山区特点,突出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多样性,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将独特的气候、生态、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随着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贵州在作为西南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逐步凸显,大山再也阻隔不了贵州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四通八达、货畅其流的格局正逐步形成,为把贵州优质特色农产品快捷高效地营销到全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贵州农产品出山达海,要创造自己的品牌,其中一项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规模化的生产,大批量投入市场才能被大众熟悉并且认知。
贵州在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下,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以科技为支撑,在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方面下功夫,推动产业全面升级。
随着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销售和品牌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逐步改变过去只抓产前、产中的状况,开始把产后服务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宣传推介、市场体系、销售渠道和品牌创建等关键环节,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在创建重点品牌和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上有所突破,贵州通过聚焦优势最明显、特色最突出和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和产品,在全省重点推进的茶叶、精品水果、蔬菜、马铃薯、特色杂粮等产业中,挑选一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品牌,进行全产业链重点扶持;通过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形成了大企业带小企业、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企业体系。
同时,贵州切实转变原有“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定势,建立一支懂生产、懂市场、懂经营、善创品牌的干部队伍,主动学习市场经济、品牌创建等方面知识,眼睛盯着市场看,脑袋围着市场转。近年来,贵州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销售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贵阳“黔山牌”蔬菜为主的母品牌引领农产品营销模式,“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和“遵义红”特色农产品连锁经营、整合营销和抱团出山的模式等不断涌现,为贵州农产品走出深山搭建起了更好更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