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堡春耕记

07.05.2015  00:21

    又到一年春耕时。广袤的黑土地上,到处充盈着机械的轰鸣声,暖风和着泥土的味道,似催促着农人不要误了农时。

    谭家堡村,农安县东北的一个普通村庄,像以往一样,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这个仍以传统春耕方式为主的小村,在现代农业的风潮下,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田地里“夫妻档

    4月29日,早上刚过5点,陈明昉匆忙擦把脸,扒拉口饭就去拾掇今天干活的设备,给车辆的轴承打油,检查车辆状况。“种地的这段时间,家家都起这么早,早干完早歇着。

    出门前,妻子谭娟“全副武装”,戴上遮阳帽、口罩、手套,这是今年种地的“标配”,既遮阳又防土。“今年种地天气不好,风大,大地里没遮没挡的,吹得人都睁不开眼睛,也不见有下雨的意思。”谭娟说,即使捂得这么严实,一天下来,感觉眼角里都是土。

    当天是晴天,虽是清晨,风也不小。由于今春雨水少,风天多,土质较干,播种前要先“坐水”,把田垄浇湿才能播种,所以陈明昉的拖拉机后面还牵着个储水罐。这增加了今年春播的工作量。

    准备妥当,两口子麻利地跳上拖拉机,直奔自家的地头。

    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拖拉机把村路“折腾”得尘土飞扬。熟人碰面就扯起大嗓门交流下种地的进度。在颠簸了大概十多分钟后,拖拉机停在了一块田地边。

    耕过的土地松软平整,层次分明。拖拉机发动,一天的耕作开始了。

    放眼望去,大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人,拖拉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照这个进度,种完所有的地还得10天左右,要是有台播种机那就省事了。”陈明昉娴熟地转动方向盘、换挡、踩油门,谭娟坐在水罐旁偶尔调一调水流的大小,拖拉机所过之处,土地变得湿润起来。

    短短20分钟,一垄垄田地浇灌完毕。陈明昉敏捷地跳下驾驶座,一身专门的操作服已经“变脸”。“这一亩地要用两罐水,用没了就得再回村里买,五块钱一罐,一天得用上十来罐。

    都说“春雨贵如油”,对于今年谭家堡村的春耕,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种地辛苦但有奔头

    眼看快到吃饭的点了,陈明昉接到电话,是父亲陈万喜打来的,告诉他饭做好了赶紧回来。

    挂了电话,陈明昉把差点就“”完水的一块地浇完,“再有一天,家里的这块地就能种完了,紧接着就去种承包的那20公顷地。” 与其他村民相比,陈明昉的春耕要更忙碌些。就在去年,他在村南边流转了20公顷的土地。

    说着话,拖拉机已经开到了家门口。种地的这段日子,为了节省时间,夫妻俩的午、晚饭都由父亲陈万喜老两口来解决。

    午餐依旧忙碌。扫扫身上的尘土,快速洗手洗脸,就上桌了。大米饭、干豆腐炒尖椒、豆芽炒蒜苗、家常凉菜,都是谭娟婆婆初凤杰做的。老两口除了张罗伙食,还是“后援”,地里有点紧急情况就帮忙跑跑腿。

    中午过来“蹭饭”的还有邻居于升瑞。和陈明昉一样,在村里也算得上是种粮大户了,他流转了16公顷土地,已经在地里忙了两天。

    16公顷地,说多不算多,说少也不少,依靠相对传统的播种模式还是让人有点吃不消。“今年种地还得‘坐水’,一天顶多种8亩地,只能等其他人种完,再找几个帮手。”于升瑞边用毛巾擦脸边“诉苦”。

    “雇人或者雇机械种呢?”“有播种机肯定是好啊,但附近的村屯租不到播种机。”于升瑞撇着嘴摊着手说。

    作为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陈万喜对如今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称赞不已,也流露出羡慕,“‘老八板儿’的种地方式一定得淘汰。机械化种植会越来越普遍,十天的活两三天就能干完,那种地就轻松了。”

    “当今政策好,种地辛苦,但有奔头啊!”陈明昉下决心今年弄台播种机,改变传统辛苦的春耕方式,“拖拉机在我们村已经很普遍了,但播种机还没有,大伙儿都盼着能机械种植。

    渴盼种地“加速度

    虽生长在农村,但陈明昉谭娟两口子并不想做个“安分”的农民。

    前几年夫妻俩在农安县开了个包子铺,生意不错,但陈明昉始终没忘自己是个农民。“总琢磨着在种地上搞出点名堂来。

    2012年,看中机械收割的“钱景”,夫妻俩考虑再三,决定出兑小店,用这几年开店的利润买了台玉米收割机。这是谭家堡村的第一台收割机。每当秋收,它就成了附近村屯的“抢手货”。

    近两年的“跑活”经历,陈明昉渐渐明白种地还得靠规模才能实现高收益。“规模种田对种子、化肥的消耗大,走批发价可以把生产成本降下来,收益应该还可以。”凭着模糊的想法,2013年,他流转了20公顷地。

    沿着村路一直往南走大约10里地,就是陈明昉包的地。抓起一把土,隐约可见土质轻微泛白。“我们这管这样的地叫‘碱圈地’。每公顷的产量比正常的土地少七八千斤,没人敢种。

    考虑到每公顷3200元相对便宜的租金,2013年,陈明昉心一横,决定租这20公顷的地。东拼西凑,一口气交了6年的租金。

    虽然产量低一些,但陈明昉在流转的第一年就赚了十多万元。“以前哪想到种地能致富?”说起去年的丰收,陈明昉很开心。

    “如今想要多种些地也不容易了,家家户户都想种啊。”村长孙德龙告诉记者,在谭家堡村,现在很多人都认识到规模种田有前途。

    好事成双。就在去年年底,由陈明昉牵头成立了村里的第一个合作社,目前有社员40多户。“陈明昉干啥都认真,更是种地的‘好手’,他是个干事的人。”社员赵青山说,陈明昉在村里的口碑很好。

    “成立合作社不是为了‘赶时髦’,希望能通过这个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种地致富。”谈到合作社,陈明昉自然开心,不过这背后也有些许烦恼,“首先是没经验,想法挺多,想实现需要学的还真不少。但最要紧的还是年底买台播种机,明年就能实现全程机械化!

    当现代农业在全省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谭家堡村也被这股风潮推动着前行,寻求着改变和突破。

    夜幕徐徐落下。借着拖拉机明亮的大灯,陈明昉把播完种的地垄填平,回到家已是八点半。

    谭娟清洗一身的行头,一天的劳作算是告一段落。她说,夜晚总是很短,一睁眼天就亮了。对他们而言,明天的忙碌,是辛苦,也是充实和希望。(记者 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