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仨高中生调查微信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

03.11.2015  10:04
  核心提示:我省仨高中生,来自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孙昕泽、汪博宇、张梓默三人,历时大半年,通过在长春、吉林、四平、白城、延吉等五座城市中学生群体发放1.4万份调查问卷,拿到“微信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社会调查类科技创新项目获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牌。

孙昕泽在向同学们介绍他们关于微信的相关调查数据。摄影 孙建一

微信,已经成为当下最普及的在线沟通方式。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出生的00后一代中学生,他们在使用微信过程中与70后、80后的父辈有何不同?我省仨高中生,来自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孙昕泽、汪博宇、张梓默三人,历时大半年,通过在长春、吉林、四平、白城、延吉等五座城市中学生群体发放1.4万份调查问卷,拿到“微信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社会调查类科技创新项目获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牌。他们调研发现的一些结论,或许会让中学生的父母大吃一惊。   

中学生是“微信控”群体?

——仅8%的中学生有微信依赖倾向

【案例】左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一。为了上放学接送孩子时方便联系,不久前她给儿子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但此后每天接送儿子上放学途中,左女士发现坐在后排座的儿子多数时间都在看手机。“也不知道他在看什么。有时候问他,他就说在和同学探讨作业。反正他的手机是坚决不让我和他爸爸碰的。”左女士说。

中学生用微信到底在做什么?以下为孙昕泽等三名同学的调查发现:

——64%的中学生每天至少花10分钟用微信,近14%的中学生每天花费在微信上的时间为1小时以上;71%参与调查的中学生表示,每天至少会查看一次朋友圈。可见,中学生是使用微信的活跃用户。

——80%的中学生手机中的微信群少于2个;70%的中学生从未使用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认识陌生人;23%的学生表示,虽然通过微信结识新朋友,但仅限于网络交流;只有不到7%的同学通过微信认识新朋友并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

——63%的同学每周更新自己状态条数在2条以下;不到20%的受访学生会随时查看朋友圈,每周更新自己的状态10条以上。可见,更多受访中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了解朋友的情况,相对较少展示自己。

——62%的中学生会使用“扫一扫”功能获得打折优惠。说明中学生乐于接受微信带来的优惠,习惯于这种促销方式。

——在“你是否已经对微信产生依赖”的问题中,59%的中学生认为“停止使用微信对其生活没有影响”,33%认为“有些影响”,仅8%的同学认为“影响很大”。可见,绝大多数中学生并非家长们担心的“微信控”,仅8%的同学已经不习惯没有微信的生活,有对微信产生依赖的倾向。 

 微信在中学生交友中是啥角色?

——67%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在微信上的形象与日常生活中一致

微信对中学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怎样的影响?孙昕泽、汪博宇、张梓默三名同学将调查数据做成了图表。

在调查“微信对中学生与好友关系的影响”时,69%的中学生认为微信并没有影响他们与好友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21%的同学认为微信使他们与好友交流的时间和次数增多了,还有10%的同学认为使用微信后,他们与好友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次数减少了。可见,微信对大多数中学生与同学关系的影响很小。

67%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在微信上的形象与日常生活中基本一致,仅6%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微信虚拟社交圈中的形象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18%的同学认为在微信社交圈中可以更放松,袒露真实自我。

近80%中学生不介意同学在朋友圈晒自拍,但仍有20%的人对晒自拍表示反感。  您和父母或好朋友去饭店吃饭,坐下后,您是否会问饭店有无WIFI及密码?

问,如果没有会有些失望

小王组建了同班有您参加的几个好友间数学微信群,里面也有数学老师,您一般会?

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一样对待

在群里活跃发言与分享资料

把微信平台作为老师答疑解惑渠道  微信促进父母与孩子交流?  ——超过50%的受访中学生会在与父母吃饭时连接wifi玩手机  

【案例】郭女士的女儿读初二。平时孩子上学、郭女士上班都挺忙,难得有更多的母女交流机会。半年前,郭女士加了女儿为微信好友,原想通过微信增强亲子沟通。“开始看孩子发朋友圈,有时写挺长,有时就三五个字,可能是些小心情,或是对白天学校生活牢骚感慨。我偷摸一对照课表,满满一天的课,这孩子咋还有时间发朋友圈?有几次放学后就忍不住问她,结果把孩子问絮烦了,人家干脆不更新朋友圈了,也可能是把我这个当妈的屏蔽了。”郭女士说。

在孙昕泽、汪博宇、张梓默的社会调查中,重点调查了“微信对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的影响”。

50%的中学生会在与父母吃饭时连接wifi玩手机;16%的同学在无法连接wifi时会失望。这说明,在中学生与父母及好友面对面交流时,有较大的可能会发生中学生因使用微信而忽略身边的人。

2014年微信红包功能兴起时,很多父母青睐用该功能给孩子发红包。而调查结果表明,41%的中学生认为父母给发的红包是以传统方式还是以微信的方式没有差别;仅有26%的中学生会很高兴父母能发微信红包。

可见,大多数中学生并没有特别期望父母会使用微信。事实上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并不在意父母是否有微信,他们更愿意与父母面对面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学生与父母在微信使用上以及对网络社交方式的适应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两者的微信沟通效率不理想。  微信群里有老师在

会影响学生发言积极性?  ——67%的中学生因微信学习小组而增加与老师的沟通频次  与父母和中学生子女间微信沟通的低效刚好相反,一个微信群里如果有老师存在,绝大多数中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参与发言的积极性。

在孙昕泽、汪博宇、张梓默调查“微信对中学生与老师关系的影响”时,发现仅33%参与调查的中学生会在有老师的群中沉默而不积极进行沟通;有67%的学生会因为微信学习小组的存在而增加与老师沟通的机会;甚至有23%的中学生会积极在微信上与老师沟通,把微信平台作为老师答疑解惑的渠道。

可见,这个情景试验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把微信视为一种新的获得信息与学习知识的渠道。

通过历时半年的社会调查,参与项目的孙昕泽同学认为,虽然微信是一把双刃剑,但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能很好地运用这一新型媒介,老师和家长不必担心微信对中学生造成伤害。相反地,老师和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微信这一沟通媒介,为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各种指导。比如,老师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群分享学习信息与资料,父母通过建立亲友群增进亲朋间的沟通。中学生应该拒绝做“低头族”,正确使用微信这种新型的社交网络,而不是沦为技术的附庸。

长春晚报记者 肖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