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出长春农业新格局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村民生持续改善……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市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开始突显。应该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我市将主攻方向紧紧锁定在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上,通过调减普通籽粒玉米面积,扩大水稻、大豆、杂粮杂豆种植,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现代都市农业等,让长春农业格局焕然一新、活力尽显。
减面积——
籽粒玉米调减3.86万公顷
“这几天气温上来了,秧苗长得特别快。”夏日的农田,一片生机勃勃。这几天,九台区纪家街道的老庄稼把式张凤财忙完玉米田间管理后,赶紧察看今年新种的100公顷马铃薯长势。
逐步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马铃薯、大豆、杂粮……广袤的黑土地上,茁壮成长的经济作物与玉米一起,描绘出动人的绿色风景。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我市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按照区域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坚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分区域推进结构调整。2016年全市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49万公顷,今年调减面积达到3.86万公顷。
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后,腾出来的地种什么?增加水稻4847公顷、大豆16580公顷、杂粮杂豆7053公顷、马铃薯及其他经济作物10140公顷……今年调减出来的3.86万公顷农田里,各类作物全面开花,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调整种植结构中,各地纷纷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打出“特色牌”。榆树大豆,农安“三辣”、杂粮杂豆,德惠蔬菜瓜果、马铃薯,九台鲜食玉米、花卉苗木,双阳都市农业,城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走上特色精品之路。
增效益——
园艺特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结构调整是手段,根本目的是要通过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种植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植面积此消彼长,而是要立足市场需求,坚持农业产业化方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更高品质、更有效益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我市的种植结构调整给农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效益如何?来自市农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园艺特产业产值实现201亿元,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风生水起:
——蔬菜产业面积发展到82000公顷,总产量达到43.5亿公斤,产值实现98.9亿元,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棚膜园区83个;
——花卉苗木产业面积发展到8000公顷,产值实现5.1亿元;
——食用菌产业发展到2558万袋,总产量达到5.7万吨;
——水果总面积发展到6500公顷,总产量达到13.2万吨,产值实现5.8亿元;
——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9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产值实现9.2亿元;
……
与此同时,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让农业与加工业、互联网、会展业、旅游业相结合,促进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新目标——
实现农业整体结构优化调整
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我市未来一段时期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已逐渐明晰:实施玉米、水稻优势种植带,多功能开发都市农业圈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结构优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整体结构的优化调整。
榆树、农安、德惠的平原区,积极发展玉米、水稻主粮型种植业,适时稳定推行粮改饲种植;九台、双阳的半山区,积极发展特色型农业种植和养殖,粮食种植调整方向为优质水稻、优质杂粮杂豆、优质专用玉米,为全市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新空间;环长春市主城区、县域重点城镇和沿102、302等国省道节点的乡域、镇域,加快开发建设农业多功能产业,为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创造新产业、提供新供给、催生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预计到2020年,全市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幅度10%,减量绝对值为10万公顷,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年均增加2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