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出富裕新生活
产业结构单一,品质低下,初级农产品价格下滑;找不准致富产业,面临抉择难题;如何规避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这是许多“以地为生”的农民的困惑。但如今,辉南县朝阳镇的农民却鲜有这样的担忧了。
初冬,朝阳镇新胜村光照蔬菜种植基地的温室里,温暖如春,绿意盎然。
“从单一到多元,由传统种植向绿色转型,科学地优化农产业结构,让我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看着大棚里青翠欲滴的果蔬,新胜村光照蔬菜温室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许文革,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绿色转型”发展新模式。
基地的40栋光照温室,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余万元,实行绿色无公害有机种植,以观光、采摘销售为主、订单销售为辅的形式,集种植、旅游、休闲于一体,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获取利益分成。
“采取‘立体化种植’的草莓和香瓜,年底第一批就上市了,销售利润能达到200万元,2017年第二批油桃和李子挂果,销售利润能达到400万元左右。”对于合作社“转型”后的发展,许文革和35户社员成竹在胸。
新胜村“绿色转型”发展,是源自朝阳镇近几年对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的探索和向“绿色转型”发展的经验积累。
“木屑、玉米芯、秸秆……这些农业废弃物都是我们的宝。”来到朝阳镇向阳绿色棚膜经济园区,鸿程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社长吕旭,道出了种植食用菌环保、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好处。
走进合作社的12号大棚,一股独特的菇香沁人心脾。十几名社员正在麻利地采摘、装箱。
“2015年加入食用菌合作社之后,朝阳镇政府给我提供了这个占地一亩的大棚。”大棚主人张俊才告诉记者。
“2016年我用了70吨杂木屑和玉米芯,制了4万多袋菌包,大概能产6万多斤香菇,菌种和技术都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出来的蘑菇也由合作社统一包销,还没等蘑菇上市,就已经被预定一空了。”对于加入合作社种蘑菇的“钱景”,张俊才称心满意。
吕旭向记者介绍:合作社有社员32户,基地的32栋香菇大棚年总产量近180万斤,按订单批发价格计算,年产值达720万元,可实现订单利润200多万元。
成立合作社还给贫困户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在家门口种蘑菇就能挣钱,比外出打零工强多了,一个月能增加2000多元钱的收入!”正在大棚里忙着倒垛的刘凤琴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