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转型升级催化中国动力

18.09.2015  10:17

        如果把世界经济比作一艘巨轮,那中国就是一个最有力的推进器。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7%,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左右,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这一长串数据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被不断引用,成为国内外经济界人士辨识中国经济走向的重要依据。

  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 如果把世界经济比作一艘巨轮,那中国就是一个最有力的推进器。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7%,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左右,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这一长串数据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被不断引用,成为国内外经济界人士辨识中国经济走向的重要依据。客观的数据、积极的评价,共同勾勒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貌,揭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动力带给世界的亮色与信心愈显珍贵。源源不断的中国动力,既有宏观层面的数据支撑,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企稳回升,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9.5%,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进一步好转;另一方面,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新登记注册量同比增长19.4%,注册资本增长4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势头进一步显现,众多创客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创新发展空间,取得不俗业绩,中国经济整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探究中国动力的生成机理和增长路径,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当中国经济在10万亿美元、超过世界份额13%的大规模、高基数上继续增长,如果按照原有发展方式增长就必然消耗更多资源能源,依赖更多资金投入。而受制于资源环境瓶颈等外部因素,靠拼资源投入维持增长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越来越难以为继、不可持续。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艰难转型,归结起来就是适应发展变化、顺应发展规律,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动力生成,确保发展动力源源不断、始终充沛,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要有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升级发展,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艰难过程,伴随着淘汰落后产能的纠结、安置人员转岗的难题、生产技术升级的障碍、体制机制革新的阻力,要承受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应,但这是必须经受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难题,给转方式、调结构营造更为有利的宽松环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轻装上阵,有更大腾挪创造空间。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增强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困难所阻的信心,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就能驱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精彩一跃。

 

  中国经济提质量、强动力,更要靠创新意识和改革决心。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相继实施,一揽子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精准发力,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积蓄力量。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良好态势。从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简化企业登记注册手续、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到建立上海自贸区、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改革开放在更大范围不断深入,为转型升级搭建高效的制度框架和运行平台。在一个个产业园、创业园、孵化器中,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高效聚集,众多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载着创业梦想扬帆起航,汇成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预示着中国经济活力四射、动力十足的光明前景。

 

  不少西方经济界人士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的经济前景要比大多数西方国家好得多。一些西方国家仍深陷高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加的困局之中。中国完全有可能保持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地位。”“横看成岭侧成峰”。尽管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不会完全一致,但只要既登高望远又见微知著,就不难看清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也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