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从严治党也是生产力
风气好了,办事规矩了,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才能立起来。良好政治生态虽不直接出产真金白银,却可以为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最近,在基层调研,发现不少干部尤其是“一把手”都有这样的思考:经济发展压力不小,既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持从严治党、依法办事,又要放开手脚发展经济、推进各项工作,二者如何有机结合,确保鱼与熊掌得兼?
在革命老区湖北红安,这个问题有了现实的答案。当地一方面坚持“公款送礼零支出、村级招待零费用、执行禁令零容忍、服务群众零障碍”,一方面倡导干部拼信心、拼心态、拼改革、拼作风、拼境界,讲廉洁、敢担当、敢作为的好风气成为重要后发优势,各项发展指标一路飘红。“从严治党也是生产力”,来自基层干部的朴素概括,生动地诠释出抓党建和抓发展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靠公款消费造成的经济泡沫,由错误政绩观制造的虚假繁荣,通过权钱交易、政商合谋实现的资源分配,本质上都是有害无益、必须挤干的发展水分。“用反腐败揭开‘遮羞布’”“剔除‘腐败经济’,共享发展红利”,老百姓的这些期待,正是净化政治生态、挤干发展水分的社会动力。
风气好了,办事规矩了,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才能构建起来。一位基层干部说,过去企业投诉的吃拿卡要问题每年超过20件,如今投诉基本没有了。在很多创业者眼里,过去“有权的都是庙里的菩萨,哪尊都得拜”,现在不少职能部门主动提前开展服务对接,为企业免除了后顾之忧。政治清明、法治昌明、权力谦抑,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虽不直接出产真金白银,却可以为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从严治吏和深化改革为抓手,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可谓找对了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路子。
无形的干部优良作风和干群凝聚力,蕴藏着无穷的生产力。一位基层干部直言,以前一半的工资用于人情,一半的精力用于应酬,现在晚上开会、周末不休息成为工作新状态;以前搞接待不仅请吃请喝送土特产,有时还要陪跳舞,现在从接待压力中解放出来,风气正,干劲足。老百姓看见基层干部,过去是“眼瞪瞪,痰喷喷”,现在则低调谦和了许多。“众人拾柴火焰高”,党心民心连成一心,各股麻绳搓成一股,紧抱成团的“人心资源”,无疑是最为宝贵的生产力要素。
在从严从实的新形势下,有权不能任性了,用权办事,得遵循法治轨道、按照程序规矩来办。也有些人不适应、不理解,出现了有事不敢担当、有责不去履行的情况。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怕这怕那,项目建设推不上去;有的事情你推我推,最后都推给领导。这些为官不为的现象,固然有慵懒散漫旧习气复发的原因,固然有基层干部权小责大、权少事多的客观难处,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些干部怕出事、怕担责的心理在作祟,不肯实干、不愿担当。对庸官懒官用好监督问责的武器,对于那些因为怕出事而不干事的干部,既要给予引导和帮扶,纾解他们的畏难畏错心态,也应从考核制度和选人用人上为勇于任事的干部撑腰,让敢闯敢拼者有更大舞台。
“任务饱满、考核较真,为官不为者就不会多”,一位基层“一把手”统筹党建和发展的经验,可谓既简单又实用。“磨刀不误砍柴工”,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不是互不牵涉的“两张皮”,二者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协同关系。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惩治,而在于锻造更廉洁、更能干的干部队伍,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不懈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转变作风,力扫敷衍了事、拖拖沓沓、庸碌无为的痼疾,给一方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由是观之,以从严治党为抓手,提振干群创业热情,激发创造活力,小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大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就都有了最为坚实的支撑。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0日 05 版)
(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