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评”人才 ——我省职称分类改革综述之机制创新篇

27.06.2016  20:35

  人才如水,不辞万里引。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惟有人才资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随着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支持、帮助、推动振兴发展专门性和倾斜性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地,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我省在尊重人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改革突破、大胆创新,在做好职称评审的顶层设计基础上,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评价政策,畅通渠道,为有意在吉林一展身手的英才送上了“定心丸”。

   不设“硬杠杠” 释放人才活力

  拿到高级经济师证书,在洮南香酒业公司工作的宁有奇喜不自胜。

  “以前觉得评职称都是事业单位才有的事,我毕业后就在私企工作,对评职称从来不敢想。”工作20多年,宁有奇虽获得了客户的好口碑,但他总觉得自己是游离在体制外的人,并没有归属感。

  目前,非公经济已占据我省经济半壁江山,非公领域集聚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和民营企业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对民营企业参评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依托各类专业协会、人才市场等评价主体,实行单独评审。

  各类民营经济领域人才打破身份和地域限制,不再将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论文著作作为职称申报的“硬杠杠”,而是将本职专业岗位上的经营管理水平、专业能力、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技术总结和岗位业绩评价作为评审重点,这种做法遵循了人才评价的规律和客观实际,减轻了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应考负担,深受欢迎。

  “放宽条件,释放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活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才评价的‘话语权’回归市场。”省人社厅副厅长李宝君说,这对优化人才基础,推动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几年来,我省累计为2069名产值利税高、安置就业人员多、合法经营、科学管理、业绩突出的民营企业家评定了高级经济师荣誉类职称。

  此外,结合新兴行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我省增设了服装设计、物联网工程、动漫设计工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9个新兴和特色行业评审专业,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社团学会和中介组织机构与企业和非公组织联系紧密的独特优势,参与职称的评审受理工作。

  在畅通渠道的同时,我省坚持“放权不丢责”,加强监管调控、控量提质,保证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管,防范暗箱操作、非法牟利和“寻租”等行为。5年来,全省累计有10900余名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中高级职称。

   发挥“杠杆”作用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壁垒森严,阻碍着三者间人才自由流动;大中城市和事业单位人才扎堆,存在着人才“饱和”和“闲置浪费”;县乡和偏远地区基层“一才难求”……如何发挥好职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鼓励人才在三者间流动,引导人才向基层和偏远地区流动?

  “对非常之人,须非常之策。”为让真正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全省不断加快推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省内特殊人才科学转岗定职,充分发挥职称评审“杠杆”作用,制定实施了高层次人才、机关调转人员、部队转业干部专业技术资格评聘管理办法。

  对获得国家级或省级人才荣誉和作出重大业绩贡献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博士后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等,破除职称评价条框限制,直接认定相应专业级别职称,并实行专设岗位聘任等,极大地激发了机关公务员、军转干部向事业单位、企业流动的积极性。

  “去年,我省探索开展了企业高技能人才参评高教系列职称和高校、科研院所复合实用人才参评工程系列职称的‘双试点’改革。”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张立福说,在我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中兼职从事教学工作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可按照规定标准条件申评相应级别的高教系列职称;在我省企业及社会组织中兼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中的复合型科研人员,可按照相关工程系列(专业)标准条件申评相应级别第二职称,有效拓宽了不同性质企事业单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撑。

   避免“一刀切” 为职称评定“松绑

  职称外语,几乎是职称评定的“标配”。不止外语,还有计算机、论文等方面“一刀切”要求的机械规定,曾广为县乡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所诟病。

  “英语对像我这样一直在乡里工作的人来说,就像是看天书,最主要的是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但考不过去就评不了职称。这下好了,取消了职称外语,就好像给我们松了绑一样,浑身轻松了。”在基层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李华,得知像他这样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人,再也不用考英语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我省在制订和出台职称评审政策时,十分注重服务基层导向,始终关注基层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不断加大对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聘倾斜力度。逐步免除了县乡及以下企事业单位人员职称外语、计算机和论文、著作等职称评审条件限制,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3年或在专业技术一线岗位连续工作满30年的县乡及以下事业单位以及艰苦边远地区取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的限制,实行专设流动岗位聘任。

  “该减免的减免,该松绑的松绑。”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于淼说,这些对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受重视、受尊重、得实惠的政策措施,在引导人才向基层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同时,也促进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

  破除束缚人才发展体制障碍,为人才提供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对新型城镇化人才、进城务工特色人才、乡土人才和民间艺人等人才群体,我省专门打通职称评价绿色通道,授予他们荣誉类职称称号。

  这些“接地气”、行得通的职称评聘具体政策措施,为不同体制、不同区域和层级间人才的流动搭建了政策平台,推动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无障碍”流动。

   短评

  百花齐放 各擅胜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时代的变革为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为人才干事创业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评价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让不同职业身份人才都能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合理的待遇,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牡丹虽美,却不应成为美丽的唯一标准,否则必将挫伤百花争艳的积极性。干事创业没有体制内外之别,人才的价值也不应被职业身份和教育背景所限定。立足我省实际,人社部门改革职称评定机制,人才评价不设“唯论文、唯身份、唯资历、唯学历”的硬杠杠、不筑流动壁垒、避免一刀切,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量体裁衣,纠正了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一系列“接地气”、行得通的改革举措,更好地激发了人才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活力,是助力我省人才市场“百花齐放”的一记妙招,也是实现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先手棋”。

  站在我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起点上,立足新常态,改革职称评定机制,对于我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省人才建设一定能够迎来更加姹紫嫣红的崭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