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形象史学与丝路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29.07.2016  16:38

 

会议现场

    近年来,形象史学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关注,对于这一史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要不断审视、盘点并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其正向、快速、深入的发展。同时,形象史学亦为丝路研究这一成熟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新的问题意识,为其增添了新的活力。有鉴于此,围绕形象史学与丝路文献两大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院(会)《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联合承办的“2016•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形象史学与丝路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7月9-10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来自中国、日本、越南等地20多家科研院所的40余位国内外学者齐聚院(会),共襄学术盛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中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院(会)副院长刘信君、《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主编陈玉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孙晓分别致辞。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副院长刘信君研究员致辞

    院(会)副院长刘信君研究员代表院(会)以及邵汉明院长致欢迎词。他简要地介绍了院(会)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形象史学团队是有着广阔学术开拓力的学术共同体,《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以下简称《战线》)是有着深厚学术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分别站在学术界和期刊界的这两个团队在形象史学最新研究领域点的结合,一定会浇灌出鲜艳的学术之花,收获饱满的智慧果实。相信这次会议必将在形象史学研究与学科体系构建学术史上留下自己深厚的脚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认为,此次会议是一次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问题意识相结合的会议。新的研究方法即形象史学研究方法。从20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学者注重从图像、文物资料来关注史学研究。形象史学丰富了史学研究的材料,形成了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沟通了图像、实物资料与史学研究的关系,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同。新的问题意识是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即形象史学与丝路文献中形象史料的探讨。丝绸之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如何从史学角度来推动丝路研究,服务于当前社会,是我们今天史学工作者应当做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要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所推进。因此,这次会议既是新的研究方法、新的问题相结合的一次学术盛会,也是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一次高水平会议。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主编陈玉梅研究员致辞

    《战线》主编陈玉梅研究员认为,这次学术盛会是学术杂志同优秀的前沿学术团队精诚合作、共同推动学术发展的一次努力。她指出,《战线》创刊之初,就确立了主动融入学术活动、影响学术研究走向的方针,在全国各地召开作者见面会、青年学者恳谈会、期刊界座谈会、学术前沿与学科发展的讨论会等,传播着时代的学术最强音。1978年创立之初,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中国古代历史分期学术会议。这次会议被史学界认为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影响深远。38年后的今天,《战线》再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召开形象史学与丝路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历史的巧合,是时代的要求。相信这次会议也将在史学界乃至整个社科界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孙晓研究员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孙晓研究员指出,自古以来,先有术而后有学,形象史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直存在的。沈从文先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作为对研究方法的理论综述,为打造出这一学科的规范做基础性的准备工作,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同仁提出形象史学的初衷。我们一直致力于形象史学的研究,目的是对形象产生的领域、传播的途径和社会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并与传统文献、口头传播等连接起来,力图钩沉出完整的证据链,从而达到运用实物、图像资料与古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这一目的,以期拓延相关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这是形象史学团队第一次与杂志社合作办会,希望借此扩大形象史学的研究队伍,深化形象史学的研究范畴,共同搭建形象史学的宣传平台。

 

  学术交流分组讨论现场

    本次会议共分4个场次7个小组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扬之水研究员、兰州财经大学敦煌文化研究所高启安教授、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杨爱国研究员以及浙江大学历史系刘进宝教授作了主题发言。现将部分会议发言摘录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扬之水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兰州财经大学敦煌文化研究所高启安教授作主题发言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杨爱国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浙江大学历史系刘进宝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扬之水研究员指出,在文献不足或者文献缺失的情况下,用形象资料来完成历史叙述,这是形象史学最重要的特色。她的《“繁华到底”:明藩王墓出土金银首饰丛考》一文,以明杂剧为重要文化背景,近年经眼的明藩王墓出土金银首饰为研究对象,挖掘出明代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关键的文化元素,建构巧妙的历史叙述。

    兰州财经大学高启安教授在《汉魏“鬼灶”上一器名物考索》一文中,通过自己收藏的大量图像资料,对汉魏时期“鬼灶”上常出现的一件器具的功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合理猜测,给学界以启迪。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杨爱国研究员通过对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长达1600余年的时间里,后人在山东孝堂山石祠刻画的类似于现代的“到此一游”一类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线索,认为一座东汉时期二千石官员的墓祠最终被附会成郭巨祠的事件,恰是依据形势需要而编造、演义故事的生成,耐人寻味。

    浙江大学刘进宝教授的《“西城”还是“西域”——早期丝绸之路文献探微》对《史记》《汉书》等早期文献中提到的“西城”“西域”的概念进行分析与辨伪,成为本次会议的画龙点睛之作。他进一步指出,对于“一带一路”战略,了解沿线国家的民风、民情与民俗,理解他们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术界应给予理解性的解读和批评性的建议,以真正解决“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外接轨等所遇到的问题,而非一味唱赞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宝玉研究员《外来文士张球与晚唐敦煌汉文化的重建》着重探讨了敦煌重归汉人治下后汉文化的重建问题,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外来文士发挥的作用,提出并论证了晚唐敦煌确有居留数十年的江南才子,该才子乃是曾被误认为敦煌本地人的张球的观点,进而分析了张球为敦煌汉文化重建与复兴的所做的具体贡献,并论及敦煌文书中存留的张球作品的文学与史学价值。

    院(会)尚永琪研究员以大量石碑、浮雕等实物和文物图像为研究基础,并辅以汉文文献资料,对突厥、乌孙、匈奴、高车等古代欧亚草原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狼之关系进行了考释。可以初步断定,狼祖先的认同即肇源于突厥这一族团,狼可以认定为突厥的图腾对象之一,而匈奴与蒙古族是否如此,尚待考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中玉对巫史传统的时代里,由巫到礼的演进过程中,图像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早期文献的使用包括甲骨、纹饰、图像的运用里,分析“左图右史”功能的早期转变。他认为,在由巫到礼的演进过程中,图像的功能也从最初的“穷神变,测幽微”自然而然地向“成教化,助人伦”的礼序功能转变。他指出,我们需要从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中把图像学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出来,在形象史学推进过程中起到切实的作用。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孙晓进行总结。他引用扬之水研究员文章标题中的“繁华到底”一语,认为这既是对本次会议的描述,也是对形象史学未来发展的期望。以图证史、以图补史、图文互证、以文释图、以图释图构成了本次会议成果的主要研究方法,其他如辩证史实、考释名物、探讨形象史学理论的文章亦是本次会议的学术亮点。通过本次会议,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形象史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他提出了要避免史学研究的碎片化与现象化,突出问题意识,使学术在批评中成长的期望。

    总之,本次国际学术会议既展现出近期形象史学研究领域的丰硕成就,又体现出结合丰富的丝绸之路文献来挖掘其中的形象史料这一优质的着眼点,呈现出两大主题研究的巨大潜力与魅力,将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身这一学术领域。在前沿学术团队与学术杂志的共同助力下,新研究方法与新问题意识相结合的学术交流以及研讨过程中碰撞出的思想和学术火花,必将对形象史学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刘   莉)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