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全球治理论坛举办 学者研讨对外投资风险管控
2014年,中国历史性地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未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潜力很大,如何管控对外投资风险,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4月17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与全球治理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境外基础设施投资的政治风险管理”展开了热烈讨论。
“未雨绸缪防范国别与地缘政治风险关乎‘一带一路’战略的可持续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福胜建议,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营的同时,要尽快建立相应的全球政治风险保险和再保险平台,倡议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共同参与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此外,应未雨绸缪做好具体项目商业、财务、法律风险等常规风险之外的国别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战略性评估。这种战略性评估至少应包括政治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社会风险评估以及冲突风险评估。
“几乎所有投资目的地都存在风险,投资出现波折及失败本是一个正常现象,要以平常心对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表示,跨国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应习惯于“被盯上”。对境外投资可能遭遇的政治风险不要回避,也不要推脱,把握政治、政策环境的能力是跨国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查道炯认为,很多风险是可以预见的,关键在于投资立项前的尽职调查质量。政府间关系的好坏与项目所在地的各种力量间关系并不能画等号,所以要自下而上做好调研。项目运营过程中要保持对政情和舆情的跟踪和调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蒋姮梳理分析了我国企业近年来对外投资的一些失败案例及教训。一些项目虽然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红利,法律手续很完备,也有政治外交的支持,但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重大变故。蒋姮认为,这种非商业风险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企业的国际经验不足,对高冲突、高风险国家的非政府力量重视不够,“上层路线有余,下层路线不足”。事实上,投资目的国非政府力量的因素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风险因子,由此产生的非商业风险是国际投资风险的常态。
蒋姮建议用“组合拳”做好高冲突国家风险管控。从企业层面来讲,应加强冲突敏感性的培训和认识;增加项目的亲民度,将企业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切实惠及民生;增加透明度;增加合规度,合法不等于合规,将来要更多考虑没有明文规定的社会标准;更多借鉴国际经验;开发更加具体的、可操作的冲突风险管理工具。从政府层面来讲,应做好海外投资的保护与保险;加强高冲突国家的国别研究;整合资源,推动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智库全面“走出去”;研究外交政策与援外政策在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加强海外投资产业规划与引导;加强国际合作。(记者 毛莉)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