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数据服务中小企业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顽疾,而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百融金服已经实现了中小微企业的线上“秒级借贷”——申请、评估、审批实时通过,这大大缩短了贷款流程。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能量爆发时代已经到来。”百融金服CEO张韶峰坚定地告诉记者,“如果不借助科技力量,金融机构在开拓新业务和面临新监管时将无法继续发展。”这一判断的背后,是张韶峰在大数据领域长达15年的耕耘和实践,以及他作为一名大数据公司创业者的耐心、决心和信心。
耐心——从尝鲜到领航
“2003年我进入大数据领域时,这个词还没有诞生。”张韶峰说道,是互联网的崛起,让海量数据的获得成为可能,也让一些先行者看到了数据的价值。
2014年百融金服成立,定位为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服务金融行业的科技公司。“那时候大数据还不像现在这样广为人知,愿意谈合作的金融机构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张韶峰说,“所以公司成立之初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至少A、B两轮融资是在客户的办公室谈成的。”
转变观念需要时间,但机遇稍纵即逝。张韶峰敏锐地认识到大数据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可以引发行业变革的生产资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就像一双眼睛,能够帮助人们发现小样本量下模糊不清甚至根本观察不到的问题”。
张韶峰用这双眼睛发现了传统金融行业存在的征信弊端——覆盖人群有限、审核周期较长、信息采集面窄。正是这些问题导致在普惠金融领域,银行无法控制借贷风险,从而阻塞了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资金流动。张韶峰抓住了行业痛点——只有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银行才能放心贷款。
凭借对金融领域的深入了解、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精进,张韶峰获得了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接纳和信任。目前,百融金服已经与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等多种类型的约4000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研发并提供10余种大数据风控产品,今年3月成立了全国首家专注于金融行业的“人工智能金融实验室”。回顾这一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大数据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从业者的耐心与坚持。
决心——颠覆传统风控模式
如果说行业需求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落脚点,那么,时代变局则将这个落脚点扩展为一个舞台。近年来,银行面临去杠杆压力的同时,中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需求也日渐旺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恰逢其时。
为彻底改变以往银行借贷对公业务的风控模式,用机器计算替代人工判断,百融金服创新性地采用双重画像体系,把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企业主的个人行为综合起来考察,为银行提供风险评估方案。
大数据很忠诚,它真实记录着个体的每个足迹。一个企业的中标信息、招聘信息、交易行为、法院公告等多个纬度都可以用来考察这个企业是否“靠谱”。而企业家的手机号使用时长,书籍购买频率,是否喜欢打游戏,经常性活动场所与金融机构地址是否匹配等要素,均被用来评估企业主个人的信用程度。
目前,百融金服通过深度学习模型,会从50万个纬度评价一个金融需求方,相较传统方法,整体效率提升了50%~60%。其中营销环节成功率提升30%以上,个人不良率降低7成。
信心——让金融普惠民众
截至2017年9月,全国小微企业7000多万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扶微助小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让百融金服对技术的运用变得更有温度。
“将大数据‘海量、高维、实时’的属性嵌入金融行业将带来革命性变化——更好更快的贷款体验、贷款全程的风险控制,以及全新高效的获客方式”,百融金服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蒲克强直言科技的运用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传统理念,而这更有利于实现对中小微企业、“三农”的精准扶持。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的现状,百融金服以农村景区民俗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打造线上普惠农贷产品,帮助农村民宿经营者提升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优化升级。
“金融行业将不再只服务于‘高大上’的企业与个人,而是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力量,全方位评估各阶层金融需求者的风险、喜好和财力,使各类金融需求者都能享受到合适的金融服务。”张韶峰说。
未来两年内,架起金融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桥梁,在金融需求侧服务1亿至3亿中低收入个人和小微企业,在金融供给侧服务1万多家金融机构——这是张韶峰为自己设置的目标:“百融金服的愿景,就是让金融普惠民众。而这一愿景也是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一致目标,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做好普惠金融。” (光明日报记者 孙小婷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