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语言的污染

06.02.2015  10:54

  “屌丝”、“逼格”等词语在网上广为流行,对此有政协委员呼吁,应重视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现象,加强对汉语的保护。提出“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典型的特征和最珍贵的文化载体,许多国家和民族为了保持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十分注意保护自己语言的纯洁性,要大力弘扬和传播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

 

  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现象?在网络上乃至社会生活领域,“中国大妈”、“老虎”、“苍蝇”、“躲猫猫”或“蛮拼的”、“萌哒哒”等网络语言被广泛使用,这是因为新的事物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特定流行词语,所表达的语意也符合汉语的本来意思,可以看做是语言的发展。但有的网络语言,或是不符合基本的语言规范和逻辑,或是错别字,或与原意完全不同,如“系(是)、偶(我)、灰常(非常)、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造吗(知道吗)、恐龙(丑女)、小鲜肉”等;更有的网络语言,从语言内涵和文化伦理意义上看,已经沦为粗俗、猥琐、下流,比如“屌丝、装逼、逼格”等,而这样一些粗俗的词,却成为网络流行语言,进入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有的被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有的国外的电视剧就被译为“屌丝男士”、“屌丝女士”等,而且,在对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格调、内涵的道德评判上,我们缺乏了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警醒。

 

  笔者很赞同一篇《语言激变时代,我们需要追逐网络语言潮流吗》文章的观点。该文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4网络语象报告》例举的2014年的网络热词进行评析的同时,更指出了我们对待网络语言流行时代的态度。网络文化流行语潮流,来势汹汹,去更匆匆。然而,与其被动地追赶潮流,倒不如停留在潮流的后面,安心做个“网语盲”。因为在语象激变的时代,网络话语体系中的潮流大多是泡沫,时效性一过,泡沫便会迅速破灭。所以,我们不妨与网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拒绝,也不过分亲近,即便真的成了“网语盲”,也好过陷入“快速记忆,再快速忘却”的漩涡中疲于奔命……

 

  如今,这是一个技术的时代,借助技术、流行和时尚的力量,一种语言书写形式作为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的手段和工具,会强行传播,甚至成为影响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播方式。这样一种语言形式的书写,可以看做是流行、时尚和技术的延续,当下技术生活领域、文化领域、娱乐生活领域乃至新闻生活领域泛滥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词语,其实正是这种文化现象的反映。今天网络语言的流行,乃至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汉文字的使用,说明我们的语言发展已经进入了技术的时代、消费的时代。由此有人忧虑中国汉字有可能遭到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屏蔽”的危险。

 

  较之传统语言,这些网络文字、网络流行词语,不再具有过去时代人类语言的精神、文化、意义深邃的特点,缺乏深度和审美意义,少了艺术性、情意性和韵味性等丰富的语义蕴藏。这怎能用它们去朗诵那朗朗上口的诗歌,吟咏那抑扬顿挫的散文?当代人语言和词汇日益贫乏,词语沟通心灵的作用越来越弱。

 

  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的语言、文字,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相互渗透的结果,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网络语言的泛滥,实际上也是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是我们陷入精神贫困的反映。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  杜浩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