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长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08.09.2015  07:37

寻求新突破  积聚新动能  取得新进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中共长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进长春全面振兴发展的决定》解读

着手抓好九项工作

  加快长春全面振兴发展的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吉林调研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部署,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新一轮振兴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为重点,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全力开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局面,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增长动力转换

  关键词一

  增长动力转换

  决策遵循:

  习总书记指出,增长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的趋势性特征之一。《决定》从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稳固消费的基础作用、提升出口的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力求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出口、投资协同发力转换。

  具体部署:

  ①强化投资的关键作用——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强化弱项、补齐短板、保护生态、广惠民生。重点实施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和生态环保四大工程。

  ——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推进一汽大众奥迪Q工厂、中粮集团聚乳酸、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长客集团碳钢车身及高速动车车身综合检修基地、德国大陆电子长春研发生产基地、长春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九三大豆深加工、长东北光电信息创新创业产业园、北湖科技园、“吉林一号”卫星、无人机、机器人、富士康新材料产业园、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新材料创新孵化基地、长春中德产业园、长春先进装备制造园,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净月现代服务集聚区、长春人力资源产业园、吉广广告创意文化产业园、特色商业街、民间金融街、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和一批商业综合体等项目。

  ——重大基础设施领域,重点推进地铁1、  2号线、北湖快轨、龙嘉机场二期及综合交通枢纽、百里综合地下管廊、南部新城地下交通枢纽、快速路配套工程、城乡接合路网建设工程和静态停车场建设工程等项目。

  ——民生改善领域,重点推进东南热电厂、吉大二院迁建、健康养老工程、职业教育园、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和暖房子工程等项目。

  ——生态环保领域,重点推进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长东北湿地公园、新立湖湿地公园、净月潭湿地公园、波罗湖自然保护区、泉德秸秆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

  ②稳固消费的基础作用——鼓励引进大型零售企业、知名商贸集团,建立商贸中心,扩大连锁经营。支持欧亚等大型商贸企业转型升级,拓展经营领域,提高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研究制订惠民政策,鼓励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创新模式和业态,扩大健康养老、家政服务、文化教育以及绿色、旅游、休闲、金融等领域消费,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变化。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严厉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③提升出口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水平。重点支持一汽、长客等企业走出去,提高汽车、轨道客车、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服务外包等方面的产品出口能力。扩大境内外经济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投资者投资兴业。推动自主品牌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关键词二

  体制机制创新

  决策遵循:

  习总书记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症结还是体制机制问题。《决定》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力求构建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具体部署:

  ①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坚持国有企业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按照“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原则,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内生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国有资本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推进“三供一业”分离工作,解决好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

  ②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力争成为国家级试点。探索在体制机制、结构调整、市场准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民营经济集聚区和孵化基地。扎实推进“五证合一”登记制度,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进入行业领域。营造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做大做强。

  ③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进城市建设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PPP融资模式,提高可持续融资能力;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全面打造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稳步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政府性债务的融资成本。

  ④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设国家级长春新区,集中精力建好兴隆综保区、空港经济区,依托东博会、汽博会、农博会、电影节、冰雪节等平台,提高经济外向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把长春打造成东北亚区域经济走廊节点城市。强化通道融合,建设东北亚综合物流枢纽,开通“长满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拓展至朝、俄、日、韩、蒙航空航线,增加货运航班,打造区域货运周转枢纽。建设中德先进装备工业园、中韩软件信息产业园、中泰食品产业园、中俄科技产业园,提升对外开放支撑能力。

  关键词三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决策遵循:

  习总书记指出,制约吉林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是结构性问题。《决定》从统筹兼顾推动转型升级、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坚持“加减乘除”一起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具体部署:

  ①统筹兼顾推动转型升级——总书记在长客股份公司和一东离合器股份公司视察时指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抢手货’,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控制技术话语权”;“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全市上下在结构调整中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必须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必须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必须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必须更加注重开放带动,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②重点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实施重点企业技术改造行动计划,调整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市场开发体系、产品创新体系和销售服务体系,打造东北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研发基地。

  ——汽车产业。稳步提升整车产能,促进整车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高端专用车,创新发展智能汽车;支持一汽去库存,加快产品转型升级;提升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和水平,推动汽车后市场、汽车文化、车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研发和生产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大成、皓月、天景等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市场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玉米深加工企业联合重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玉米加工向糖、酸、醇、酯等高端化发展;推动食品工业向高精深方向升级,突破传统加工模式,提高禽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全国知名绿色食品品牌。

  ——轨道客车产业。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客车、新型地铁客车、电气化铁路客车、出口专用客车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保持高铁动车国际领先优势,提高轨道客车本地配套率,打造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带动装备制造业形成“比学赶超”良好局面,引领长春高端产品走向国际。

  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健康、光电信息、生物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打造东北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先进装备制造业,构建“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平台,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数控机床、大型成套装备、专用机械设备、装备工业共性基础配套产品,打造光机电一体化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集群。

  ——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疫苗、基因工程药、生物中药、药用中间体、生物试剂和血液制品,加快发展化学药、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

  ——光电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子、汽车电子、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一批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生物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材料、生物制造、生物质发电和生物化工等产业,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能源存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产业,稳步推进油页岩开发利用。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生态环保型化工材料。

  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走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路径,围绕建设东北亚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推动服务业向“两新四高”(新领域、新模式,高技术、高增加值、高集聚度、高辐射带动)转型升级,通过打造“两大体系”、实施“四大工程”、实现“八大突破”,明确服务业发展路径,把我市建设成东北亚区域的科技创新服务示范区、产业融合服务先行区、内陆开放服务试验区、品质生活服务引领区。

  ——两大体系,打造服务业和工业双向驱动、农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两大特色服务体系。

  ——四大工程,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工程、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工程、高端服务业发展培育工程、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工程。

  ——八大突破,推动金融服务业、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旅游会展、健康养老和人力资源服务业等8个服务业重点行业实现突破性进展。

  ⑤发挥开发区带动作用——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质量服务、高效益产出,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培育主导产业,打造特色集群,增强创新能力,节约资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机制,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创新驱动的示范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引领区、产城融合的新城区。

  关键词四

  创新驱动发展

  决策遵循:

  习总书记指出,市场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决定》从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做好人才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全面打造创新型城市。

  具体部署:

  ①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科技项目立项和科研经费投入方式,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支持大中型企业建设技术中心、中试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引导中小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设立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联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导创新资源、创新要素集聚发展。

  ②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债券、股权和基金投资平台,培育发展东北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引进科技质押融资、产业发展基金、科技银行等多种融资模式。高水平建设创新发展平台,推动全市经济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支持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支持一汽集团和长客股份公司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③加快创新能力提升——支持科技成果中间试验和应用技术开发。采取成果托

  管、挂牌交易、拍卖等多种中试成果交易方式,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鼓励创新转型示范区建立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吸引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创新型示范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就重大科技成果开展合作,争取首创科技成果率先在本地转化。

  ④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信息惠民、高校物流、创新创业等领域,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培育具有长春特色和优势的“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以智慧长春建设为依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生产环境、推进城市管理智能转型,提升城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

  ⑤务实做好人才工作——贯彻落实全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鼓励高端人才创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营造人才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关键词五

  改善城镇基础设施

  决策遵循: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决定》从构建立体交通体系、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力求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

  具体部署:

  ①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城市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完善以“一环两横三纵”为主框架的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地铁1、2号线建设,推动北湖快轨线建设,启动长春西站交通枢纽、南部新城地下交通枢纽、凯旋公路客运站等交通枢纽项目。加强与周边城市铁路、公路网有效衔接,提升长春站综合换乘能力。

  ②提高要素保障能力——适度超前谋划水、电、气、热布局,完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加快百里地下综合管廊和百里伊通河生态长廊双百工程建设,实施吉林中部城市群引水工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净化生态功能。

  ③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围绕已经形成的“三城两区”基本框架,按照已经出台的全市生产力布局优化布局指导意见,着力构建“一核、两轴、六区”的产业格局,突出主业、打造特色、推动集聚,完善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和社会事业配套。促进开发区、城区、县域协调融合发展,突出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推动开发区簇群发展、城区加快发展,县域突破发展。

  ④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实施“一融双新”工程,全面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创新城镇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启动“多规合一”试点,促进城乡双向一体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化质量,实现组团式发展。全面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长吉图战略实施,依托产业和科技优势,强化长春腹地支撑作用,加快推进边腹联动进程。围绕哈长城市群建设,依托哈大交通轴线,强化哈长城市群产业互补。围绕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依托长春新区,提升长春对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和东北亚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⑥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程。坚持搬迁改造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建新区与腾退区建设相同步、修复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两手抓,按照国家支持方向、支持领域和支持重点,再谋划一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争取国家支持。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推进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深陷区改造治理,适时启动县城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关键词六

  做好“三农”工作

  决策遵循:

  习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决定》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努力争当中国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队的排头兵。

  具体部署:

  ①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围绕粮食稳产增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推动精深加工,加快做大做强肉鸡、肉牛、肉鹅、肉猪、乳制品等龙型产业。充分发挥渤海商品交易所杂粮电子交易中心平台作用,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试点。

  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建设一批国家级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多措并举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实施品牌开发战略,依托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优质粳米之都”的机遇,提升“松花江大米”品牌影响力。

  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率先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以经营性为主体、公益性为支撑的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②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应对种植业结构变化以及国家玉米临储政策调整,稳定农民经营收入。开展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增加工资性收入。支持农民盘活承包经营的土地、林地、草场等资源,增加财政性收入。

  ③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体现农村特色,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实现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

  关键词七

  绿色宜居“森林城”建设

  决策遵循:

  习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决定》从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努力打造绿色宜居“森林城”,谱写美丽长春建设新篇章。

  具体部署:

  ①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效领跑者等节能新机制,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体系,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强化对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鉴定,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②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降低大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数,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进燃煤小锅炉整治,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开展秸秆禁烧和资源化利用,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化水污染防治,改善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控制和消除重大地质灾害和环境安全隐患。

  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深入开展林地清收还林工作,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实施黑土地防护治理工程,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按照“河湖连通工程”要求,引松花江水进入波罗湖湿地,建立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

  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安排,构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积极开展生态城镇化试点,全面落实国家和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净月和莲花山生态区建设,推动城市公园和旧城绿地提升改造。

  关键词八

  保障和改善民生

  决策遵循:

  习总书记指出,民生是“指南针”,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决定》从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具体部署:

  ①扎实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政策,鼓励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残疾人、退伍军人就业,降低长期失业人员比例。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一公里基层就业综合服务圈”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落实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加快产业孵化基地实训、孵化、指导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

  ②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群众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健全职工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规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程序。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等改革。

  ③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五大保险”覆盖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构建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

  ④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居民回迁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房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中低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高标准完成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D级危房改造及农村危房、泥草房改造工程,高标准完成暖房子改造及相关配套工程。

  ⑤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公办教育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高等教育优质内涵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就医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创建成果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构建覆盖城乡的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

  关键词九

  推进精准扶贫

  决策遵循: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让任何一名群众穷在深山无人知、困在家中无人问。《决定》从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积极推动精准脱贫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确保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

  具体部署:

  ①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把城镇化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扶贫规划相统筹,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改善发展条件。全面强化扶贫责任,党政“一把手”是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

  ②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突出扶贫对象锁定、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扶贫力量、脱贫成效等关键节点,构建全过程受控的精准扶贫体系。利用好建档立卡底数,实行“一户一策”。建立扶贫开发信息检测系统,对扶贫对象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③积极推动精准脱贫——采取差异化扶持,努力实现精准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支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务工等措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体系,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因病致贫的家庭,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提高大病报销比例,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灾、因学等其他因素致贫返贫的贫困家庭,通过一事一议解决一批。

  ④着力解决扶贫突出问题——精准解决安全饮水、村屯道路、生态环境、生产用电等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服务均等化水平,阻断贫困代际相传。

  ⑤继续组织社会扶贫——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创新社会帮扶机制,鼓励倡导各类企业以村企联建、包乡包村、投资兴业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全面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扶贫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

  ⑥构建城乡大救助体系——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为补充,公益慈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救助相结合的大救助工作格局。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