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华南江南现大范围高温天气 “桑拿天”来袭

23.06.2016  06:25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金佳绪)伴随“夏至”节气的到来,气温攀升,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今年首次大范围高温天气。从中央气象台获悉,自6月20日起,华南大部及江南大部的部分地区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这次高温天气将持续多久?重点影响那些地区?导致高温天气的原因是什么?对公众生活有何影响?近日,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博宇和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首席专家钱拴,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新华网和中国气象报记者的联合采访。

陈博宇(左)接受记者采访。崔国辉 摄影

   记者: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高温天气,此次高温天气的范围、影响地区、强度,高温天气将持续至何时?

  陈博宇:上周,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四川东北部、重庆等地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高温天气。从6月20日起,我国华南大部及江南大部将出现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此次高温天气主要影响地区包括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预计,江南及华南大部地区未来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将达到35℃以上。其中,高温强度最强的地区集中在江南及华南的东部地区,包括福建、江西、浙江南部及广东东部会出现37℃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可达40℃。据最新预报结果显示,此次南方的高温天气将一直持续到6月底。

  

未来两天全国高温预报图。来源:中央气象台

   记者:导致南方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是什么?

  陈博宇:目前已到“夏至”节气,正是副热带高压最为强盛的时期,副热带高压北界北抬至江南的北部,而强降水雨带也随之北抬至我国江汉、江淮地区。整个江南北部以南的区域都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有较为明显的下沉气流,使得底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且地面风速往往较小,以致出现高温天气。

  此外,“夏至”时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受此影响我国一些省份如广东、广西、福建日照时间变长,接收太阳能量变多,气温也随之升高。

   记者:高温分为干热与湿热,这两种类型的高温在体感上有什么区别?此次南方出现的高温属于哪种?近期北方地区的高温又是怎样的?

  陈博宇:干热与湿热并不以南北方作为界定,这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空气湿度的大小,空气相对湿度低表现为干热,相对湿度高则表现为湿热。干热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燥热;而湿热给人的感觉是闷热,当空气湿度大时,即使气温并不太高,人们也会感觉闷热,就像在蒸笼中一样。当气温达到32℃以上,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百分之八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桑拿天”。

  南方的高温天气通常属于湿热型,由于东南风不断将南海的水汽输送到江南、华南地区,使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而近期华北黄淮等地出现的高温天气也同样属于湿热型,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频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北方,加之北方部分地区前期出现的短时强降雨,使得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因此人们也会感觉到闷热。

  目前,新疆南疆盆地由于光照时间长,常年少雨且空气湿度低,因此出现的高温天气属于干热型,或者被称之为“烧烤型”。

钱拴(左)接受记者采访采访。崔国辉 摄影

   记者:目前,江南和华南早稻处于抽穗扬花期,高温天气对早稻生长有什么不利影响?应如何防范?

  钱拴:高温对水稻的危害是非常明显的,通常我们把高温天气对于早稻在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时期产生的影响称为“早稻高温热害”。在早稻抽穗扬花期间出现高温热害会使早稻花粉授育不良,结实率降低;在早稻灌浆时期出现高温热害,会使灌浆期缩短,粒重下降。当日最高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大于等于35℃,就会使开花灌浆期的早稻出现高温逼熟。

  目前,我国江南和华南早稻正处于抽穗扬花期,高温会对早稻的开花授粉结实产生不利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江南和华南只有部分地区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预计未来十天江南、华南部分地区的早稻将出现轻度热害,局地出现中度热害,影响范围较小。

  在农业上,防范高温热害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向稻田灌水,一般日灌夜排,在白天对早稻灌水,晚上进行排水,以达到降温增湿的作用,这也是防范早稻高温热害最为简单的办法。二是在高温来临之前对稻田进行喷灌,如叶面喷施磷钾肥,也可以防御高温逼熟。

农气人员结合水稻生长特性提出相应的生产建议。罗思泽 摄

   记者:高温天气影响公众生活,有何建议?

  陈博宇:高温容易使人感到疲劳、烦躁,会使人出现中暑的情况,对工作和生活会造成影响;同时,高温时期也是心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道及肠胃等疾病的多发期,尤其老年人的发病率更为明显。其次,随着高温天气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的猛增,会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除此之外,高温天气对于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公众来说,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情况,适时调整户外活动计划,在午后尽量避免出门,多饮水以防中暑,作业人员应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露天作业。对老、弱、病、幼人群须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此外,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森林草原火险防范应对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