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什么

06.03.2017  11:04

  春节前夕,市农委牵头举办了我市第三届冬季休闲采摘节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越冬生产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探讨并解决了我们一直关注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的问题。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从2004年到2016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实现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十三连增”,农民收入“十三连增”,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粮食进口规模不断高企,而国内托市收储的粮食库存也保持高位,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就难以提高,农民持续增收也成为难点。因此,无论是从实现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还是从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那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在这次会议上指出这项改革的三个重点,即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去库存,就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我市是产粮大市,去库存压力较大。我市去库存主要是减少玉米产能。2016年我市实际粮食产量约在115.2亿斤,其中玉米产量约91亿斤,占粮食总产量80%。玉米播种面积调减后种什么?2016年全市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3万公顷,除了调种大豆、甜黏玉米外,有4407公顷调种园艺特产作物。2017年全市玉米调减任务是1.5万公顷,受效益驱动影响,发展园艺特产业仍然是主要方向。多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大力扶持园艺特产业的契机,加强引导和扶持力度,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市园艺特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形成了棚膜蔬菜、果品、食用菌、人参、林蛙、芦笋等十大特色产业。2016年全市园艺特产业生产产值实现149亿元,其中十大特色产业实现生产产值109亿元,占总产值的73%。据测算,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玉米价格下降人均减收912元,而园艺特产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514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38%。应该说,园艺特产业在促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弥补农民减收、实现持续增收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市园艺特产业在总量上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仍存在品质不优、竞争力不强、季节性供应短缺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来解决。就是说,我市园艺特产业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反过来,园艺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来解决。

  降成本,就是要千方百计降低棚膜设施冬季生产成本,让生产经营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传统日光温室冬季生产果菜,必须有辅助加热设施,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污染了生态环境。据测算,一栋传统日光温室冬季(12月至2月)生产需烧煤6~7吨,增加成本4500元左右。由于成本的增加,很多温室冬季都不生产蔬菜,温室冬季利用率不超过60%。目前,我市棚膜蔬菜约6.5万栋,基中温室约1.5万栋,大棚约5万栋。冬季(12月~2月)能够生产蔬菜的温室约9000栋,可生产蔬菜约0.6亿斤,全市自储蔬菜约0.4亿斤。按照每人每天消费1斤蔬菜计算,冬季(12月-2月)3个月全市总需求量约4 亿斤,缺口3 亿斤需要从外地调入,我市冬季地产蔬菜供应严重短缺。因此,大力推广冬季不用加温可生产蔬菜的新型棚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温室冬季利用率,既解决了冬季地产蔬菜季节性短缺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补短板,就是要增加有效供给,生产出优质安全高端产品,满足消费要求。我市园艺特产业总量大、品类多,但品质优、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少,真正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产品少,这是我们的短板,必须补上。而“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涵盖安全、优质、特色等综合要素,是满足公众对营养健康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主导产品。目前,我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还很小,约在5%左右。我省在《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全省要实现“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40%的目标。各县(市)区对这项工作应该重视起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注册“三品一标”农产品,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顺应群众期盼,提高安全、健康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品牌建设是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品牌的培树需长期不懈的努力。农产品品牌建设更是我们的短板。比如“吉林省特产之乡”这个地域品牌,目前只有蛟河的黄松甸获得了“吉林省黑木耳之乡”认定,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真正的特产之乡,但却没有得到这个荣誉称号。因此这方面是我们今后打造地域品牌的努力方向。我们要争取尽快把这些特产品申报成“农产品地理标志”或“吉林省特产之乡”,打造稀缺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认知度,把我市的园艺特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国外市场。  

  调结构我先行之

  王志刚  既种且养 一举双赢

  这两天,永吉县润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刚,一面在他位于永吉县口前镇春登村的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忙着播种、育苗,一面把采收下来的小白菜等青菜运往市里的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侍弄这些蔬菜瓜果,下一步,王志刚要干的事更多:在棚膜生产基地尝试种香瓜,养鸡、牛、猪,再成立一家农产品商店,专门销售基地生产的优质蔬菜瓜果和笨鸡、猪肉、牛肉等。

  王志刚说,这个冬春,他一直没闲着——两次自费到山东寿光,学习考察当地先进的种植养殖经验;多次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班;到高新北区香瓜种植大户刘英奎的种植基地参观取经。他做所有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合作社更好地调结构搞调研、打前站。

  王志刚是丰满区四合村农民。因当地是我市最早的菜社,王志刚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很小学会了种菜。到2010年,刚刚30岁出头的王志刚已经成为一名棚膜蔬菜种植的行家里手。

  2013年12月,在永吉县口前镇春登村,相中当地特有适合种菜的油砂土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王志刚牵头成立了永吉县润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51355平方米的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建有日光温室24栋,大棚26栋。

  因棚膜蔬菜是高效产业,1亩棚膜蔬菜一般纯收入在三四万元左右,是一亩大地蔬菜收入的10倍、1亩玉米纯收入的30倍。就目前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来看,发展棚膜蔬菜很有前景。而且,润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在我市已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在业界已功成名就。但居安思危、眼光长远的王志刚,从2016年玉米价格大幅下降中,看到了养殖业的发展生机。

  除了大面积增种香瓜等果蔬外,润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准备马上着手组织养殖能手,共同打造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多功能日光节能温室。该温室分两个区域,前面区域为蔬菜生产区,后面的区域为养殖区。一方面,牲畜身体产生的热量,可以供给蔬菜生产所需要的热能,大大节约温室的采暖费用,一方面,牲畜粪便经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还田,产生循环效应。

  王志刚说,合作社致力于将蔬菜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迈进,既可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又能让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一举双赢。

  调结构我先行之

  法特镇  全员讨论 热火朝天

  要是问舒兰市法特镇人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忙活啥了,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热火朝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话还真不为过。从始于去年底的大讨论,到村里和镇里确定项目,再到这几天的外出考察,都证明了这个“热点”。

  先说大讨论吧。去年秋后低廉的玉米价格让这个镇的人坐不住了。“我们得提早想办法调结构。全镇掀起产业结构大讨论,各村先动作,汇总到镇里,镇里再拿出个总体方案来。”镇党委首先发出了号召。于是,各村纷纷召开大讨论会议。会议由村三委成员、党员、能人、农户代表参加。大家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各村至少组织了3次这样的大讨论会议。第一次会议是在去年底举行的,主要分析经济形势和收入情况,初步形成调结构的共识。第二次会议是在春节前,初步拿出调整的大概项目。第三次是开春后,确定具体项目和人员。

  在各村大讨论基础上,镇里初步形成了调整议案。项目确定为旱改水种水稻、大棚果蔬、中成药、林果等作物。模式确定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个模式。而第一种模式最为可行。镇政府已经和位于该镇的舒兰大米协会会员企业吉林市友诚米业公司达成初步意向,让农户改种优良品种水稻,由该公司提供种子、技术并收购。

  调整的项目和模式有了,接下来就是行动了。西良村确定建几十个大棚种植蔬菜的项目后,很快就选完了地块,之后组织村班子成员马不停蹄地去了山东等地考察。而已经决定旱改水的农户,这几天正在考察农资市场,了解农资价格,盘算着成本。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