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观察 | 想靠生态赚钱,政府有多重要?
■在当地政府建议下,桐庐县荻浦村将一家牛栏改造成咖啡吧,成为当地一大特色景点
浙江新闻客户端观察员 余列平
想靠生态赚钱?哪有这么容易。
虽然习大大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这话只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并不代表一种必然性。
全世界绿水青山的地方多了去了,也不见得每个这样的地方都赚到了金山银山。所以说,真正能让前者跟后者划上等号的,还是人。
百姓、企业、政府,在所有这些利益相关方中,真正最有意愿、最有能力,去推动这件事情的,只有政府。
要知道,从0到1,永远都是最难的。
百姓都是松散的个体,琢磨最多的,肯定是如何在现有的大环境中,获取较多的利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往大城市跑,因为那里有钱赚呗。待在农村,如果光是守着自家那一亩三分地,那能赚几个钱?
这就好比当下股市热得发烫,大家就都想冲进去赚两笔。一句话,哪里有利可图,大家就往哪里涌。这是人之常情,只要收入来源合法,无可厚非。所以,想靠老百姓去大规模自发地意识到,农村也是一个有着大商机的地方,基本没戏。
企业就更不用说了,追求利益至上。如果没有政府的监督,企业才没有动力去买那些减少污染排放的装置设备呢。这些都是成本啊,成本高了,利润就下去了。所以,想让他们自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也没戏。
最后,只剩下身为公共服务提供方、并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的政府了。
环境差了,挨骂的是政府;经济差了,挨骂的还是政府。两边都得罪不起,所以,怎样兼顾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就成了政府必须得深思熟虑、从长计议的一件大事。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对这一难题颇具解释力的一套解决方案。
只是,光有理念指导不行,得有实际行动。绿水青山再美,宣传不够、交通不便、配套不全,规划不善,压根就赚不了多少钱。而这些短期看来吃力不讨好、甚至有可能砸下巨资却捞不回本钱的活儿,政府不干,谁干?
“生态经济”这辆列车,如果没有一个龙头做牵引,就上不了正轨。这时候,就需要政府以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和动员者的姿态,引领观念变革、生态发展。
我们可以简单观察几个样本,来感受一下政府在推动“生态经济”这件事上所下的功夫。
湖州,为了实现“不向太湖排一滴污水”的目标,十年来累计投入20多个亿,坚决关停全部涉污企业,实现工业污染零排放。换来的是这两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在节假日期间“一房难求,一车难停,一餐难订”的火爆场景。
桐庐,为了能让“小河清清大河净”,在全县推广“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起初,老百姓都不懂,抵触情绪较浓,政府只好家家户户做工作,用实际效果说话。现如今,桐庐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环溪村、荻浦村什么的,游客不要太多。
衢州,为了能在“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杭城”,当地政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正是这片唯美的绿水青山,让他们开始尝到了甜头。
比如其下辖的开化县下淤村,就靠着一条马金溪,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当地一对夫妻前些年还在杭州务工,一年能赚十来万,最近看到家乡的旅游业起来了,就回来开了个农家乐。刚起步的时候,政府还帮忙拉客源、做推荐,甚至给补贴;现如今做成了,一年收入翻了一番。
其实,老百姓都不傻,可能刚开始,大家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不理解,但只要让他们得利、得益,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他们自然就会从“要我做”,自发转变为“我要做”。
而类似这样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良性互动,其实就好像那句经典的恋爱名言:如果我们之间有100步的距离,只要你跨出第一步,我就会走完剩下的99步。
在政府与百姓的这段关系中,需要勇敢跨出第一步的,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