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切洼乡:谱写民族共同发展赞歌

05.10.2018  11:35

  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

  “要及时清除杂草,杀灭菜秧上的害虫。”在蔬菜大棚里,徐文军正在向妻子央珍讲解种菜技术。这些年,在徐文军的指导下,央珍已经学会了独自打理3个温室大棚,种菜一年为全家带来7万多元的收入。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境内、318国道沿线上,有一个民族团结的典型乡——切洼乡,藏、汉、回、彝、撒拉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活,他们亲如一家,互帮互助,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赞歌。

  切洼乡下辖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724户,4200多人。其中7个行政村有民族通婚家庭,共37户,占全乡户数的5%。这些家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共同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奔上了小康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2年,藏族姑娘央珍和来自四川的汉族小伙徐文军在务工时相识,并最终结成夫妻。2007年,切洼乡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徐文军、央珍和儿子一家三口搬入切洼乡普纳村新居。如今10多年过去了,儿子已上中学,两人恩爱如初。徐文军农闲时在外打工,央珍在村里侍弄着蔬菜大棚。央珍说:“10年前,全村没人会种菜,在文军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40多个温室大棚,20多户学会种植蔬菜,生活越过越好。

  切洼乡政府所在地普纳村,平均海拔3750米,该村无耕地、无草地、无牲畜,2006年,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属贫困村。如今,越来越多的不同民族的外来人口,瞄准全村是拉萨到日喀则必经之地的区位优势,来此创业。他们刚来时,举目无亲,乡政府和群众帮助他们找场地,垫资金,了解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久而久之,大家和谐共处,相互帮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而民族团结则是我们的生命线。”切洼乡党委书记刘俊华介绍,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交流,来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是切洼乡推进民族工作的法宝。各族群众交流首先要解除语言障碍,增强各族群众语言交流能力。在农牧民群众中普及汉语,教习其他民族藏语,重点抓好青少年学习的“双语”教学工作。其次以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多样性活动,增进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和文化认同。此外,乡党委、政府还组织“走百家、访千人”、邀请民族通婚家庭讲幸福、组织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今天的切洼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懵懂少年,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都有着深刻、切身的认识。在普纳村民族团结大道上,家家户户房门上都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刘俊华说,切洼乡各族群众团结互助谋发展、凝心聚力奔富路,使全乡变化日新月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以普纳村为例,目前村集体拥有一间砖厂、一个奇石销售点、村里群众创立两个农业合作社,开设几十个商店,家家都有了小汽车,年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发展走在全县前列。

  位于雅鲁藏布江畔的仁布县,藏语意为“聚宝盆”。当地群众说:“过去我们守着宝盆过穷日子,今天我们才知道,只有民族团结这把金钥匙才能开启这个宝盆。

  (光明日报拉萨10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