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天涯哨兵:守卫南海蓝色国土 甘做岛礁一颗钉
第三届西沙“十佳天涯哨兵”与首都各界青年面对面座谈会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 李延兵 见习记者 刘妍彤)“回想自己的军旅生涯,在西沙这个军营一干就是11年。在这个光荣的集体里,我不断成长,很多人问我,你一个女孩子在西沙待那么多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浪费在了那里,值得吗?我觉得那并不是浪费,相反,我认为这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也是最重要的时光。”在第三届西沙“十佳天涯哨兵”与首都各界青年面对面座谈会上,哨兵代表杨韶华动情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强军“号角”已经吹响,“八一”期间,军威雄壮,军号悠扬,军歌嘹亮。7月30日至8月5日,第三届西沙十佳天涯哨兵“英雄父母首都行”活动在京举行。
来自湖北、四川、甘肃、河南等地的“西沙十佳天涯哨兵”水警区官兵陪同他们的父母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人民大会堂等场所,并与首都各界青年互动交流,共同为实现“强军梦”呐喊助威。
我是西沙人 我爱上这片热土
有人说,西沙自然条件艰苦,天气炎热紫外线强,缺淡水,常人待久了都不适应,尤其是女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变黑和皮肤不好,女兵在那个地方待那么久,不觉得苦,不觉得委屈吗?每当这时侯,已经在西沙11年的杨韶华都会跟他们开玩笑地说:“西沙不苦,我都快忘记了自己是个女孩子了。”
现任海军西沙水警区司令部通信连副连长的杨韶华从2004年参军入伍后主动申请来到作为西沙特色五班之一的西沙女兵班,多次荣获三等功,被保送入学,还被评为“十佳天涯哨兵”荣誉称号。
刚来到西沙岛,只有琼沙号和部队的两艘运输船保障交通,一个多月才跑一趟,遇到天气不好时好几个月不来一趟船,“当时,喝水吃蔬菜是一种奢侈,对于女兵来说更是一种奢侈,遇到慰问的水果舍不得吃放在那里看都觉得幸福,直到放得都坏了,苹果都脱水份的时候才舍得吃。”杨韶华告诉记者,刚去西沙,官兵们喝的水都是雨水净化的,雨水虽然比岛水好,很多人喝了以后还是会出现拉肚子等不良反应,由于吃不到蔬菜补充不上维生素,很多官兵都有口腔溃疡和营养不良。
海军西沙水警区司令员刘堂为杨韶华颁发“十佳天涯哨兵”纪念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摄
在西沙这些年杨韶华感受到了西沙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环境变化到生活设施的改善,“现在新增了三沙一号,补给的频率也增多了,平均一周就有一班交通,官兵的引用水都换成了桶装水,饭桌上每餐都可以看到绿色。”杨韶华说,在西沙的女兵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待遇绝不比都市女兵待遇差,还保证女兵的水果不断,“部队还经常送一些小零食给我们解馋,我想没有哪的女兵可以享受到西沙女兵的这般待遇。”
作为女兵,杨韶华私底下有时也会想,从十几岁的一个娃娃兵到现在的80后“剩女”,在西沙干了那么多年真的值得吗?“当我问自己假如离开西沙会怎样时,内心就像被问与亲爱的人分手会怎样的感觉一样。”每次想到西沙有朴实的战友、旖旎的风光,这些千金不换的感情和经历,杨韶华的委屈顿时消失得烟消云散。
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海军军官,杨韶华说她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西沙水警区的培养,2010年,杨韶华作为优秀士兵被水警区推荐到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学习,在那里,她觉得是“煎熬”的两年,“因为西沙在我的脑海里烙印太深了,两年了,只要一闭眼西沙的点点滴滴都会浮现出来,只要一有空就想给西沙的战友们打电话问问西沙近况。”在西安的两年,杨韶华和同学聊天十句话八句离不开西沙,“大家都说我魔怔了。”
“煎熬”的两年学习终于结束了,很多战友和老领导劝说杨韶华别再回去了,留在陆地吧,“我要回去,我一定要回去。”有人问到我,义务兵两年服役期满还会选择留队吗?杨韶华想都没想就说:“只要条件允许,我能呆多久就呆多久。”2012年毕业后她又回到了西沙这块热土。
在西沙 “黑”是一种精神
西沙群岛对于我们来说,也许还停留在小学课本上的《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仍记忆犹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是我们的向往,是南海上的一串明珠,而我很庆幸,与西沙共命运朝夕相处了十五年。”作为西沙水警区大队护卫艇上的一名机电兵,孙林峰走遍了西沙每一片海域,熟悉西沙的每一个岛礁和每一位官兵。
十五年前,怀揣着美好憧憬的孙林峰来到了碧海银滩的西沙群岛,那时候西沙虽有着震撼的美丽,高温、高湿、高盐、缺土、缺淡水、多热带风暴以及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制约着西沙的发展,“为打一个电话抱着凉席,拿着电话机排队等候,一到晚上艇上电力不足,我们房顶为床,天为被与繁星同眠,每天按量供应淡水,洗澡只能靠天……”回想起刚到西沙的岁月,孙林峰的眼眶有些湿润。
“爱国爱岛、乐守天涯”,如今的西沙群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沙官兵们战风斗浪,伴着海水,就着海风,靠双手双肩开辟道路,栽下抗风桐,马尾松、椰子树,形成了今天的绿树成荫。
“我们是战斗队、生产队、保卫队。”孙林峰很自豪地告诉记者,西沙官兵都有着一种共同的肤色,那就是“黑”,越黑越自豪,“在西沙,黑是一种精神。”
“现在的西沙俨然一座原始美与现代感相结合的都市,不逊色任何一个大城市。”说到现在的西沙,孙林峰很兴奋,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如今,西沙是这样的,笔直宽敞的道路、繁华的街道、优雅的咖啡厅,清爽的冷饮店、宽阔的机场、现代的码头,甚至还有能一展歌喉的唱吧……”
在西沙的十五年,孙林峰在艇上作业,克服晕船、机舱炎热、排除海上紧急机器故障百起,排除大小故障千次,“在一次战备巡逻时,由于长时间在值班岗位,导致左耳出血、听力下降,在一次搜寻M国潜航器时,由于在公海舰艇摇摆严重,被烫伤皮肤仍然坚持值班……”孙林峰没有说过苦,因为在他看来西沙给予他的远远超出他的付出。
以一个十九岁懵懂的少年成为独当一面的老兵,孙林峰说:“我既没有渴引匈奴血,饥餐胡虏肉的豪情,也没有壮士断腕的壮举,只是西沙默默无闻的一员,因为血液里散发着西沙的味道,让我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西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