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贺岁档+喜剧 《两只老虎》还能“跑得快”吗

30.11.2019  08:51
《两只老虎》海报 - 新浪吉林
葛优饰演张成功 - 新浪吉林
乔杉饰演余凯旋 - 新浪吉林
赵薇在电影中饰演一名演员 - 新浪吉林
范伟饰演盲人推拿师范志刚 - 新浪吉林
闫妮饰演张成功的初恋情人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两只老虎》海报

  李非执导,葛优、乔杉、赵薇、闫妮、范伟等人主演的《两只老虎》11月29日全国公映,电影打出了“领跑贺岁”的口号。毋庸讳言,如今贺岁档已经是一个越来越被淡化的档期。20年前,贺岁档可是最热门的档期,彼时还没有春节档的概念;可近5年来,贺岁档门庭愈发冷落,虽有大片,但难有爆款。与之相对的是,近5年来,春节档异军突起,现已是全年最热门的档期。当大片都往春节档挤——目前定档春节档的大片至少有七八部了,业内不时有“贺岁档即将消亡”的担忧。

  所以,有葛优、赵薇加持的《两只老虎》定档贺岁档,对于贺岁档来说,总归是针强心剂。只是效用如何?20年前,葛优与冯氏喜剧是贺岁档的大牌担当与票房保证;20年后,葛优+喜剧+贺岁档,能否再振雄风?

   本质是部鸡汤喜剧

  《两只老虎》是一部喜剧。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笨绑匪余凯旋(乔杉 饰)绑架了一个聪明的成功人士张成功(葛优 饰)之后,反倒被张成功套路的啼笑皆非的故事。

葛优饰演张成功

  余凯旋一出场,是喜剧中典型的那种小人物,爱情事业均不成功,生活没有方向,缺钱,笨,但还是有那么一点善良在。他绑架张成功,打算勒索100万,张成功讨价还价之后,竟然答应给200万,条件是让余凯旋帮他做三件事。

乔杉饰演余凯旋

  这一回,长出头发的葛优饰演了一名大富商。几十年来忙着挣钱,事业成功了,但没家人、没朋友,突然间就对生活绝望了。余凯旋绑架他时,他正在去自杀的路上。面对余凯旋的绑架,他自然淡定,视死如归,顺水推舟让余凯旋帮他完成死之前的三个心愿,这三个心愿对应的是他的三个愧欠,对爱人,友人与亲人。

赵薇在电影中饰演一名演员

  演员周原(赵薇 饰)是张成功曾经的恋人,周原深爱张成功,但因为张成功的自私、多疑、无担当,两人分手了。张成功让余凯旋替他向周原说声,对不起。

范伟饰演盲人推拿师范志刚

  盲人推拿师范志刚(范伟 饰)是张成功昔日的战友,帮过张成功许多,但当范志刚因意外伤到眼睛需向张成功借钱做手术时,已成为大商人的张成功拒绝了——他担心范志刚还不起钱。范志刚最终盲了。余凯旋扮成商人,张成功扮成司机,想向范志刚的推拿店投资以做弥补。

闫妮饰演张成功的初恋情人

  张彩霞(闫妮 饰)是张成功在老家的初恋情人,张成功16岁的时候,父亲跳崖自杀,张成功离开故乡,从此再没回去过,张彩霞也就这么耽误了。张成功让余凯旋代他,好好向父亲、向彩霞、向故乡道别……

  因此,《两只老虎》喜剧的外壳下,包裹的是一个鸡汤的主题,这个主题是和解,是放下,是“人生就是一个字,能过则过”,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电影经由人物的台词,一再地点题。

  导演李非的处女作《命运速递》曾在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大放异彩,其非线性叙事的玩法,让电影成了有趣的谜语。这一回《两只老虎》,他放弃了叙事游戏,老老实实地以商业类型片的手法拍了一个通俗喜剧。但就笔者个人看来,《两只老虎》效果并不算理想。李非依旧有着不错的叙事节奏,问题是,《两只老虎》的叙事说服力欠缺。

  电影围绕着绑架展开,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无名之辈》中的那两个笨绑匪。不过,跟《无名之辈》相比,余凯旋的绑架动机,并不太令人信服。被女友甩了之后,余凯旋想用女友送的高尔夫球杆赚100万,所以绑架了张成功。但凡做出绑架举动的,除了蠢,还得狠或贪或是万不得已走投无路。但余凯旋,只剩蠢了,他之后的行径证明了,他不会是一个绑匪,但导演还是让他成了绑匪,无非是让他承担功能性的作用,让这出戏唱得下去。

  张成功同样是一个“悬浮”的中国富商。从他对爱人与友人的亏欠来看,他是那种极端的自私自利之人,但突然间就大彻大悟了,突然间就成了正义使者(帮余凯旋报复以前霸凌他的人),突然间就想去和解了。假设这是真的,那他的和解完全可以不必通过余凯旋实现啊。他与余凯旋的友谊建构,除了不可信外,之于观众也是错误的暗示:一个绑匪不仅没有法律制裁,最终成功得到了200万元(他没要),还与富商成了好朋友。

   鸡汤喜剧还能出爆款吗

  《两只老虎》上映之前就备受关注,因为这部电影的其他几个重要标签,比如“喜剧”与“葛优”。

  这两年,中国喜剧电影内部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作为一部典型的鸡汤喜剧,《两只老虎》其实也处在一个转折点上。放在喜剧发展脉络里,笔者个人大胆预测(仅代表个人观点):《两只老虎》最多只能是一部中等票房体量的电影(3亿元左右),不太可能成爆款。

  喜剧是带有较强本土色彩,并依赖本土受众的电影类型,因为地域、语言和文化上的细微差异,喜剧难以外销,但因为喜剧强烈的本土性,所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市场,喜剧一直都是畅销类型。

  在过去20年,喜剧一直是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本土化+娱乐性总能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1997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伴随着中国内地第一波互联网普及浪潮掀起了一次文化狂欢,同样是在1997年,冯小刚执导、葛优主演的《甲方乙方》拉开了“冯氏喜剧”的帷幕,也开启了葛优+冯氏喜剧称霸贺岁档的时代。1999年《不见不散》、2000年《没完没了》、2001年《大腕》、2003年《手机》、2008年《非诚勿扰》等冯氏喜剧,都是该年度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之后,宁浩、徐峥、开心麻花相继从冯小刚手中接过了接力棒。2006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投资仅300万元却创造了2350万票房,开创了中国电影在21世纪第一波喜剧创作热;徐峥的《泰囧》成了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2014年宁浩的《心花路放》夺得这一宝座。2015年,开心麻花的喜剧时代到来了,并不起眼的《夏洛特烦恼》获得了14亿+的票房成绩;2017年《羞羞的铁拳》以20亿+的票房成绩成了国庆档票房冠军;2018年的《西虹市首富》在暑期档夺得了27亿+的票房成绩……

  只不过,这两年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喜剧依旧是最重要的类型电影,只是喜剧似乎不再那么走俏了。开心麻花不那么一路顺风了,2018年开心麻花的《李茶的姑妈》扑街,《日不落酒店》一再跳档,目前仍未定档;周星驰也不是一定爆款了,去年春节档《新喜剧之王》票房远低于预期。至于今年以来上映的一些中小体量的喜剧,更是普遍令人失望,比如艾伦的《人间·喜剧》《跳舞吧!大象》,岳云鹏的《鼠胆英雄》,等等。

  并不是观众不爱喜剧,只是观众对于一些喜剧套路,已经感到厌倦了。常见的喜剧公式就是“小人物逆袭”,喜剧内核就是鸡汤。一个小人物,一出场是个loser,阴差阳错之下,经过一系列啼笑皆非的过程,他隐藏的善良、坚强、勇敢等品质被释放出来了,最终完成逆袭。当国产电影有了《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片,有了《红海行动》这样的类型片,有了《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现实主义力作,再看看五分鸡汤+五分搞笑的喜剧片,不免觉得它们拍得太乏味了些。

  因此,这两年来,纯鸡汤型喜剧票房体量要突破10亿+成了一件挺困难的事。喜剧更多是作为一种重要元素在其他类型的电影中出现,像《疯狂的外星人》《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显然不是纯粹的喜剧,但喜剧元素是这些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两只老虎》,它依旧没有逃离出喜剧+鸡汤的框架。请来葛优和乔杉,就知道这是一个喜剧搭配;以成功人士的幡然醒悟告诫观众要“放下”,就是常见的《读者》主题。电影中的台词说,“年轻时有了一百万就想有两百万,有了两百万就想有一千万,有了一千万就想有一个亿,后来你会发现,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钱解决。”这话当然没错了,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难的是赚到那一百万。因此,电影中鸡汤可以喝,但观众会发现,在很多具体生活困境前,它们是没效用的。

  这样的鸡汤喜剧,也注定是隔靴搔痒的。

   导演“用对”葛优了吗

  《两只老虎》的另一个标签是葛优。

  去年的春晚,葛优出现在舞台上,对蔡明喊出的“妈妈”,成了春晚最有记忆点的片刻之一。对于几代观众而言,葛优依旧是他们心中最好的喜剧演员。在今年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中,葛优饰演的北京出租车司机,让人恍然回到了冯氏喜剧时代。

  葛优,1957年生,1985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盛夏和她的未婚夫》。而真正使葛优找到戏路的,是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的影片《顽主》,葛优的外形与表演与王朔笔下嘴上不正经、心里挺热乎的北京小市民相契合。之后,葛优开始与冯小刚合作冯氏喜剧,在冯氏喜剧中,流水的女演员,铁打的葛优。

  冯氏喜剧的核心是市民喜剧,它关注的是市民生活。冯小刚是敏锐而聪明的,他的影片常常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内展开,在这一空间里再现社会现实、反映社会问题、表现普遍的社会心态。在新旧世纪交接之处,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非常快,市场经济崛起、大众文化蓬勃、新旧价值观冲突剧烈,冯氏喜剧敏锐地把住了变化的脉搏,当时的城市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触碰到的矛盾,都可能在冯氏喜剧找到映证,电影以幽默消解转型时代的迷惘和恐慌。

  冯氏喜剧一直站在市民文化的立场上,市民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它接地气、务实、中庸、鸡贼,也有最基本的良善和道义立场。因此,冯氏喜剧当时能够得到市民阶层的共鸣。彼时的中国电影体量很小,电影院主要存在于城市当中,城市市民是电影观影主体,冯氏喜剧自然称霸市场。

  而葛优则成了冯氏喜剧中的市民代表。不得不说,葛优是天赋型的喜剧演员,他有着喜剧演员可遇而不可求的观众缘和喜剧感,长得有喜感又亲切,举手投足天然地就带着点幽默。当然,天赋背后是实力。葛优的演技高度自然和生活化,轻松到位、如似天成,他的台词功底也是炉火纯青,将“京味儿幽默”演绎得出神入化。

  葛优饰演的角色,常常是带有典型北京人气质和性情、操着地道“京片子”的北京市民,他聪明中透着狡黠、平实中带幽默、世俗中有起码是非、势利又不乏善良。葛优将这样的小市民给演活了。葛优让观众感到亲切,人们在他的喜剧演绎中获得了某种个人宣泄阀和社会认同感。所以,葛优长时间是喜剧保证、票房保证,他也是老百姓心中的百姓影帝。

  2010年贺岁档是“葛优档”,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姜文的《让子弹飞》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都选择让葛优当主演。当时舆论还担心,葛优会垄断银幕。事实证明,过虑了。随着冯小刚的转型,冯氏喜剧成为过去,葛优的作品产量少,却不精。2017年的《决战食神》豆瓣4.6分,去年的《断片之险途夺宝》更是只有2.8分。

  就像葛优与冯氏喜剧是时代的产物一样,冯氏喜剧成为过去式,葛优在其他电影中的无所适从,背后也是时代变化的结果。这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三四线城市的电影市场崛起,电影不再只是大城市市民(中产阶层)的专供,小镇青年成为重要的观影群体。所以宁浩的底层喜剧、黑色幽默喜剧起来了,黄渤与沈腾这一类土里土气又能“肩扛悲喜”的喜剧演员成了排头兵。

  葛优“落伍”了吗?当然不是。相反,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因为葛优的喜剧才华,他的演技被低估了。这几年葛优烂片迭出,与他曾与英皇签下的五年合约也有关联(虽然双方现已解约,但《两只老虎》同样是英皇出品的)。葛优演烂片,不是葛优演技有问题,症结在于导演没有用对葛优。葛优的北京小市民形象已深入人心,当他长出头发,变成其他身份出现在银幕上,与观众的心理预期便产生了落差。一旦剧本再欠缺说服力,葛优的光环也就消失了。

  《两只老虎》中,李非虽然没有浪费葛优,但也难说李非用对了葛优。张成功这个角色,依旧保留了冯氏喜剧葛优的许多特点,比如嘴贫、幽默、鸡贼、心眼儿多,这些也构成了影片的一大笑点。但当葛优成了事业有成、西装革履的大老板,在那边絮絮叨叨地劝说社会底层青年“放下”“能过则过”,敏感的观众还是会感受到差别的——这不是市民“葛优”了,而是大资本家、精英人士“葛优”了。

  葛优一如既往地稳,只是观众显然更喜欢小市民葛优。葛优+贺岁档+喜剧的《两只老虎》,也许难跑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