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放开背后:发改委价格司领导班子多数涉腐
国家发改委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讨论全面放开药品价格。联想到发改委价格司领导班子多数涉嫌职务犯罪而“落马”,原本被视为十分敏感的放开药价突然“出炉”,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记者接触多位医药界人士后发现,药品生产本质上属于市场行为,此前过多、封闭的定价管制方式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太多的寻租空间,极有可能是触动此次改革的导火索。
今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徐进辉在最高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重磅消息: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立案查办了一批国家发改委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受贿犯罪案件,在立案查办11案11人中,发改委价格司共占5人,价格司领导班子多数涉嫌职务犯罪。
徐进辉在介绍发改委工作人员受贿犯罪案件时直言,所在部门权力过大、权力集中,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被查处的这些人大多既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具体项目的审批者,可以直接决定和掌握许多企业的利益得失,想方设法求助于他们的人很多,容易诱发腐败。”
“发改系统权力本来就大,近年来新医改不断推进,基本药物目录等政策更扩大了药品定价权,还有进医保,进基本药物、具体药品升降价等方面,使得这些人事情更多、权力更大。”一位长期研究医改政策的专家说。
部分医药界人士认为,价格司涉及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进医保名单、药品单独定价以及价格审批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等方面,而目前发改委酝酿的放开药价改革,目标明确指向定价权过大引发的寻租和腐败问题。
腐败寻租导致了一些领域的药价虚高。一家不愿具名的药企负责人介绍,药品分三类:专利独家药品、专利非独家药品、非专利非独家药品,其中第三类的竞争最大。而在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比值方面,第一类在5%以下,第二类20%以下,第三类在60%以下。“例如芦笋片,明明属于第三类。市场上这么高的价格就有问题。”
来自基层医院的一位医生认为,药品价格高真正的症结在于定价部门。“近几年都在说一些物美价廉的中成药在市面上消失了,实际上我发现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改头换面,用所谓的‘升级版’,换汤不换药出现在市场上,价格升高了,原料是不变的。其中,谁来定价就有问题。”他说。